感悟

孟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莊子曰:“芴漠無形,變化無常。”

佛曰:“生住異滅。”

上來先立宗旨。四季常有,故曰天下有常道;四季變化各有不同,故曰天下亦有變化萬千。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其始為夫子刪述五經,及其罷黜百家,則專立五經為天下正道。五經專有一部為《易經》。其所述者,天下變化而已。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化而為六十四卦。取其為相反相成,相互關聯。每卦各自獨立,各有意義。而卦卦互為關聯又互相變化。孟子所說堯存可言立而為乾,桀亡則可配之滅而為坤。天下不為乾則為坤,故可說之天行有常。此儒家變常之大義也。

道家言,道為萬物之始也。道者恆常,為萬物之根也。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道之變也。一部《道德經》無處不是在言變與常道。莊子逍遙,因其參透萬物之實質也,其知一切之核心為之道,道變化而為萬物,故其遨遊天下,暢行不悖。

中國之學術最初可探之源應為周公治禮作樂,後孔子繼之,孟子傳之,一脈相承,雖經秦火然道統不斷。漢唐傳經學。至於宋代濂溪開而程朱諸位闡揚而為理學,至明未衰。異族入關,理學不合時宜,船山繼宗羲、留良、顧炎武……明末諸老之精神與學養而開以訓詁考據為核心的漢學一代,至於南山而光大之……此則變化之道也。然則,中國學術之心無非是仁,其體乃三綱五常,其用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一以貫之,歷千年而未有更異也。此當為常道也。

印度傳統信仰物之核心為四大“地火水風”是,地其堅固性,火其溫度性,水其濕潤性,風其運動性。比之四季則可截然有對,春季萬物孕育即可配之地,夏季驕陽似火即可配之火,秋雨綿綿配之水,印度冬季無雪然其風大。在四大之上有一“空”大,認為四大皆由“空”大發來,故曰“四大皆空”。其於道家道生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進而佛陀興出於世,哲學思想皆由反對傳統而來,然其名相也兼收之並有之發展。佛陀認為事物的發展無外乎“生住異滅”,宇宙初劫而生,住劫住世,壞劫變異,衰劫四大災起盡歸於空。空則為常道,生住異滅則為變化也。

西人拉瓦錫言物質守恆,認為從原子說物質從甲易而為乙其物質守恆不變。可說物質變化為變,守恆則為常。也從科學證明了道之存在。

近人則好言變化,而少言永恆之道。此於當世之人重利輕義不無關係。利者變化之道也,今有利者一,明日未必仍為一,人之趨利性必求而為二為三,乃至為千萬。而義,古之道也,亘古而不為之變異。求利者,寤寐求之,輾轉反側,求之不得,心無有安。求義者,心懷坦蕩,浩然之氣常養於胸。其變常之相昭然若揭也。

天理昭彰,天運循環,然卻時時不同,處處有異,人生世界無外是在這天人合一之下的變常中,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