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請保留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認為這句話多少有些騙人,並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擁有美。而美,是自然的。

平時我買名牌鞋都是到官網買的,而這次因為不夠錢,只能到其他網站買了。我在一家信譽好的網站買鞋,同一雙鞋,價格偏差很大,太便宜的我看都不看,害怕是假貨。找到一個心儀的價格,月銷量有點少,又讓我起了疑心。我問賣家鞋盒上有沒有防偽碼,賣家說有,可是我的心還是懸著。下單的時候,我多花了點錢購買運費險,害怕真是假貨。或許我心裡剩下的一點點童真,都在被現實慢慢腐蝕。太多經歷,讓人與人的信任感降低。

媽媽讓我去菜市場買青菜,這仿佛是一種解脫,至少不用整天面對那些堆積如山的作業或者是那虛偽的網路世界。

菜市場上人不多,給人一種乾淨的感覺。不像城市的菜市場,人來人往,吵個不停。“小姑娘,來買菜啊?”不管認不認識,她都要搭訕幾句,她保留了這種習慣,同時建起了現代人與人的橋樑。“對啊,這菜怎么賣啊?”我看著老奶奶慈祥的面容,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生菜是一元一斤,西紅柿是一元半。”我要了一些,一共四元。我摸摸口袋,啊,對了,我沒帶零錢。“怎樣啊,小姑娘,沒帶夠錢嗎?”她微笑著,又關切。“不不不,有。”我隨後掏出100元,遞給了她。我真擔心她不夠錢找給我,那我可寧願不買了。她的手往口袋裡伸,拿出一沓皺巴巴的零錢,慢慢在那數啊,數啊……56塊2毛!我正想說我不買了,旁邊的一位老爺爺就說:“怎么的,是不夠錢找啊?”我默默點頭。看他一身粗布短衣,上衣破了都沒有補,短髮亂蓬蓬的,連蒼蠅也不往那兒飛。他對她說:“我這裡有錢,加上應該夠了,這幾天你都是在村里賣的,明天也是吧?明天還給我好啦。”他邊說就邊在數錢,老奶奶一個勁地說謝謝,卻有點不好意思。看得出他們並不認識,我突然感到慚愧。我接過了錢,沉甸甸的。卻又在想,素不相識的人,不可能這么信任啊。

走在鄉間小道上,夕陽西下,裊裊炊煙。透光的雲籠罩天空,樓上的人正忙著收菜乾,我不禁放慢了腳步。我乾脆脫掉了外套,讓柔和的陽光灑在我身上。這裡仿佛就是我的邊城,我眼前浮現了一座小山城,名叫“茶峒”,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邊城》通過男女之愛,親子之愛,鄰里之愛來表現其中的美。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鄰里之愛。代表人物就是船總順順,他“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那裡人與人之間沒有功利,沒有妒忌,沒有歧視。那是人與人心靈的互換,血與血的互流。

沈從文通過描寫這個“桃花源”上的人們來展現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或許我眼前的這個村莊,正與茶峒不謀而合。

在寬巷漫步,對面的中年男子忽然拉了拉我的衣袖,莫名對我微笑,我驚慌,可是內心的美好讓我停下了腳步。我下意識地低下頭,只見腳下有一塊足矣絆倒我的石頭。我轉身想對他道聲謝,可是他的背影已漸行漸遠。

我把這一切保留在心中,告訴自己,別失去。

可是突兀的高樓不斷建起,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會不會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

我慶幸自己能找回那美麗,的確,許多人的生活沒有美。而我,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