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在路上

有人說,銀裝素裹、大雪紛飛是這世間最美的風景;有人說,雲霧繚繞、蒼山洱海是這世間最美的風景;也有人說,有陪著自己沿途看風景的人,那人便是這世間最美的風景。

其實,若用心去看世界,以誠相待,這大好江山,何處無詩?何處無畫?無一處不是風景。

“爸爸,我的蘋果吃完了。”我坐在后座,揮動著手中的蘋果核,四處尋找著附近的垃圾桶。爸爸開到垃圾桶前,卻看見一個環衛工人在清理垃圾桶,他邊讓我把核扔進環衛車裡,邊說道:“就扔你這兒了!”那環衛工人眯起眼睛笑起來:“好嘞!謝謝!”那時我只覺得他純樸的笑容仿佛可以感染與包容這世間的一切。我很是不解:“他為什麼要跟你說‘謝謝’啊?”爸爸毫不猶豫地答道:“因為這樣可以省去他再去撿拾這些垃圾的工夫。”我皺著眉頭,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遠處好像傳來了那位老人的聲音,他在唱著,唱著一首童謠,我卻也不怎么聽得懂。

往後的日子裡,我幾乎每天都能在上學的路上看見這位老人。他從不穿他們的工作服,一件薄衫,一件馬甲,在那個小巷子裡默默地工作。

同往常一樣,那天,我們打算跟他說“再見”的時候,他卻先開了口:“我要走了,回家了!”我和爸爸愣在那兒,原來心裡早在不經意間把老人當作朋友般對待。爸爸反應過來:“回家好,年紀大了是該回去了,跟鄰居們下下棋什麼的。”我們互相道了再見,卻也深知這是這輩子的“不再見”。

果真,老人沒再出現過,但他曾經在臨別前又哼起了那首童謠,我依稀聽出有“月亮”兩字,怕是思鄉情切吧。有時,我路過那裡,匆匆一瞥,總希望他還能在那裡辛勤地工作,原來,他笑的樣子竟已成為了我上學路上早已習慣的風景。

“老人回湖南了,是長沙人。兒子在鹽城工作,所以他跟著兒子來的。他啊,就是熱心做事,也不是什麼環衛工人。”爸爸不知從何處打聽到這些,回來說給我聽。

我猛然想起那首來自長沙的童謠:“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只糍粑……”每當我偶然從某處再聽到這首歌,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個曾出現在路上的風景。

新來的大叔也喜歡笑。好像是他們之間的約定,一直在延續著這份熟悉與樸實,原來風景一直在這條路上,未曾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