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棵樹

有那么一棵樹,它根系祖國,心繫蒼生,想要報效祖國,卻終不得志。它在希望中成長,在在黑暗中固守,在孤寂中枯敗。它就是杜甫,根系天下的杜甫。

杜甫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他自幼好學,七歲便能作詩,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年輕時曾在齊趙之地遊覽,那時正值開元之治,大唐盛世,他對這個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他心比天高,在旅途中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等豪氣沖天的詩句。他就像一顆樹苗,無限的希望就是它此時的養分,它在對未來美好的期盼中茁壯成長。

隨著時光的流逝,開元盛世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遠去,面對唐王朝政治一天天的腐敗,面對人民生活的日漸貧窮,杜甫直言不諱,在自己的詩中大膽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諷刺唐玄宗長期的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君不知“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便是由此而作。在安史之亂中,當杜甫看見曾經無比繁華的長安城變得殘破不堪時,他發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即便現實是如此的黑暗,杜甫依舊堅持自己對國家的希望,當他聽說安史之亂結束時,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君不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此時的杜甫就像一顆在黑暗風暴中的樹,即使狂風暴雨擊打著它的枝葉,它依然固守自我,本心不變。

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但杜甫心目中的大唐已漸行漸遠。朝廷中奸人當道,杜甫因被排擠而幾次辭官。杜甫在好友離世後便沒有了依靠,生活貧窮的他有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無奈感嘆。幾年後,還沒有實現自己抱負的杜甫,在小舟上孤寂的離世。就像一棵走到生命盡頭的樹,滿地的落葉,乾枯的樹枝,總讓人惋惜。

有那么一棵樹,他的名字叫杜甫,鬱郁不得志的杜甫,但卻一直根系天下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