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訓:與人為善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我們做人的標準。

那時候,外公是大隊書記,外婆是婦女主任。

外公外婆很恩愛,平時只要外婆有一點小傷,外公都會特別的著急。家裡有五個孩子,最大的是舅舅十四歲,最小的是小姨才剛剛出生,雖有五個小孩,家裡的條件還是不錯的,平時街坊鄰居有困難,外公外婆也總是第一個到那幫忙,可以說是一個“活雷鋒”,每當說起他們沒有一個人是不嘖嘖稱讚的,大家都以為這種幸福快樂的日子會一直這樣下去,只是沒想到災難那么快就到來了……

1966年5月16日,一個全中國永遠都無法忘記的日子,“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外公被抓了進去,只剩外婆一個人在苦苦支撐著家庭,六個人的開銷本就不小,還要照顧嗷嗷待哺的孩子,日子慢慢變得捉襟見肘,再加上外面的風頭還沒過,整日戰戰兢兢,生怕什麼時候就有人來把你抓走,天仿佛都要塌下來了。大家雖然都很擔心外婆,只是自身都難保了,誰還會來趟這趟渾水。

如果當時外婆的承受能力差一點,輕生都有可能,可是外婆總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她並沒有整日傷心落淚,一蹶不振,反而很快的收拾好情緒,因為擔心孩子們受到影響,比平時更加細心的照顧著,甚至還跑到那些和她一樣受苦的婦女家中,安慰鼓勵她們,是她們早日從傷心難過中走出來,大家受到了外婆的鼓舞,很快的振作起來,努力不去想那些傷心的事,而是更加賣力工作,學著外婆一樣,把祝福傳播開來,幫助大家不一味的沉浸在絕望之中……

有一天晚上,隔壁家嫁過來幾年後終於有孕的媳婦要生產了,可是當時已經是深夜,先不說有沒有“宵禁”,即使沒有,在當時那種時代動亂的亂世中,半夜已經沒有人會出現,想找郎中也肯定找不到,外婆本就淺眠,被隔壁的聲音吵醒後沒有絲毫不耐,立馬起身穿衣,跑到隔壁去,和以往一樣,外婆又是第一個到的,只是這次也是唯一一個。因為有生孩子的經驗,外婆立馬就忙活了起來,裝熱水,拿剪刀,雖是第一次幫別人接生,可事情做的也是有條不絮,隨著幾下拍打聲和娃娃的哭聲,在外面焦急等候的男人一顆心也放了下來,趕忙跑了進去。而外婆看到這一幕卻默默地離開了……

第二天,那一家子拿了一籃子雞蛋,還有一些肉送來給外婆,外婆卻說:“現在大家生活這么困難,你們家又剛生了孩子,我只是碰巧幫了點小忙而已,還是拿回去給你加媳婦補補身子吧。”男人聽後,熱淚盈眶,當時就跪了下來:“這哪是小忙啊,以後您要是有什麼困難的地方,我做牛做馬也要報答您!”外婆趕忙把他扶了起來:“好好,快起來,你這心我只要就行了。”這件事被大家知道後,讚嘆了幾聲也沒掀起什麼風浪,因為外婆做這類好事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即使這樣,外婆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又高了一層。

“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外公得到平反,被放了出來,家裡人似乎比以前更加和睦團結了,外婆還是依舊做著善事,每當寺廟有活動,外婆也總是第一個帶頭捐香油錢,哪家有難了,第一個想到的也總是我外婆……

葬禮那天,很多人都來了,外婆這一生都在做善事,直到她的心臟停止跳動。現在距離外婆逝世已經兩年了,可是大家依然沒有忘記這位“活雷鋒”,雖然外婆已經離開,可是她的事例卻被我們心口相傳,成為我們家的家訓。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向外婆學習,多做善事,不求回報,一心為別人著想。

初三:彭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