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之

不知你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有人卻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的。”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髮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窮呢?”

乍一看這個故事,忽而覺得這對魯國的夫婦實是不懂經商之道,他們這樣去往越國,要是真的開張了一家屬於他們的店鋪,那後果只會只賠不賺。店鋪之內沒有夥計,沒有顧客,沒有高嗓子大嗓門的叫賣聲與砍價聲……只有一對目光呆滯的,注視著大街上來來往往行人的夫婦,與那滿屋子很是淒涼的白絹,還有那毫無生氣的麻鞋。而那勸說夫婦的人卻明智而有識,他識時務,也樂於幫助人,更重要的是他很懂得“適者生存”這個道理。

當然,這是我們看完這個故事後第一時間的想法。然而,當一切都靜下來,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深入思考一下,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

魯人徙越之後,他們夫婦因為旁人的勸告並沒有急著開張他們的鋪子,而是先遊歷越國,四處進行考察與了解,然後進行廣告推銷,從而宣傳戴帽子與穿麻鞋的好處。當然,赤腳披髮是越國當地的風俗習慣,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輕易改變的,但隨著社會的進展,當人們都進入戴帽穿鞋的時代的時候,越國的人們也不會甘願越國成為一個落後的國家,到了那時,魯國這對夫婦的生意就會有一個巨大的扭轉,一炮打響,迅速致富,到了那時,又何來貧窮之說呢?

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並不是長遠之計,我們亦可以再換一個角度。這位妻子並不一定只做帽子,她的紡織手藝這么的出色,亦可以投越國人所好,紡織出鮮妍明麗的華貴衣著,到時候,這種做工精細,品質優良,而且色彩誘人的服裝必定大賣,既然如此,又何必在那段段白絹上苦苦掙扎呢?這位丈夫也是如此,麻繩不一定只能變織麻鞋,它也可以用來編制各種小玩意,小手飾之類討別人喜歡的用品,也可以用其他體面的材料,編織些實用的日常用品,同樣會受到人們的青睞,到了這時,這對魯國夫妻的特長在越國又怎么會無用武之地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是這樣。總有一些人和事在沒見或沒做之前,我們就往往過早的下好了定論,心中想的怎樣就是怎樣,不會去變通,更不會有其它標新立異的想法。我們只會將這個事物往我們所想像好的結局去推動,去發展,不給它任何可以轉變的機會,哪怕那個轉變的方向是正確的,是美好的,是擁有錦繡前程的。我們不能像故事中的那位勸說魯人的人一樣墨守成規,不思變革,雖然他是出自於好心,但是他的思想在我們的時代是極不適用的,現在的社會與國家都在以我們無法預計的速度發展著,雖然現在中國位列於強國之中,但誰都無法保證在幾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中國是否還與“強”字帶邊,所以,我們就要像後來的魯國夫婦一樣,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在每一個問題上都標新立異,用最便捷又完美的方法解決每一個問題。

因此,我們要勇於嘗試,大膽實行自己的想法,因為也許在某些問題與事情上,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比循規蹈矩來得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