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河畔春意濃

一月下旬,還是嚴冬季節,暖暖的陽光便從厚重的天穹里嘩啦啦地潑灑在綦江城,也溫婉地傾瀉在了一灣澄澈如鏡的清溪河。“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清溪河改寫了杜甫的詩句,不到二月,早春便儼然落戶了清溪河。

“嗬,上船囉。”艄公長篙一點,小船便離了岸邊,順著綠水如歌如訴地款款前行。“欸乃一聲山水綠”,河畔兩邊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更顯幽謐、寧靜,一任春意漾漾流淌。河水真的很靜,只有變幻的水流發出潺潺的音響。眼前的溪流,澄澈清瑩,濃綠逼人,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這是怎樣的一條娉婷綽約、富於風致的原生態河流呵——盈盈一水,九曲分明,宛如一條玉帶,裊裊地將“清溪河水上十景”環繞懷中。

船過白鶴林時,我伸頸遙望,期冀能望見那壯觀的幾千隻白鶴在這裡凌空飛舞。可惜未見白鶴翱翔,但見一群灰色鴨子撲稜稜地躍入溪流,“嘎嘎嘎”地在水中奮力劃游。“春江水暖鴨先知”,這與杜甫的“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倒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禁令人莞爾。

有人說,清溪河的特點是“幽”,流水詠幽詩,白鶴傳幽情,翠竹繪幽畫,輕舟盪幽意,可謂“清溪巴渝幽”。此言極是,但我認為還應加一個字“靜”。只有“靜”,才能更突出“幽”的妙境。你看,兩岸綠色慾滴的翠竹倒映水中,如一幅幅流動的水彩畫次第展開;而明淨如練、清澈如玉的河流,婉約得令人陶醉,那細細的波浪撞擊聲,那魚兒唧水的咂咂聲,和著那一篙一篙輕柔的搖櫓聲,全都在這靜謐、祥和的氛圍中,有一種天籟之音。只有這樣的聲響,你才能體會到靜的可貴,幽的美妙,也才會感受那近岸、遠水、竹林、半島、山麓、緩丘起伏的田園風光,那淳樸的山野風情也才會真正令你眼熱心動,流連不去。

聽人說,清溪河最令人稱絕的應是水上十景中的“太極神圖”。當小船蕩漾在位於沾灘閘壩上游約300米處的河段時,只見火烽山對岸,橫出一長條形半島,隨之蜿蜒彎曲成“v”形的小河,山水相間,當地人稱為“陰陽合”。這種奇妙的清溪河曲與兩岸地形構成了一幅天然的蘊含陰陽玄機的太極圖景。不能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佇立船頭,凝視著這一奇妙的天然“陰陽合”自然景觀,其意蘊令人遐想聯翩: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前不久,讀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這位皇帝一生不迷戀權利,而是追求精神的安寧與自由。而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也敢於放棄官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他們都追求天人合一,清靜無為。在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去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家園。這種進與退、得與失的人生哲學,不正應合了陰陽合的“太極神圖”嗎?

“嘭”的一聲,沉思中,小船靠岸了。回首望,陽光依然普照河面,綠水依然潺潺流去,春意正盎然。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退休後能否來此,買一小屋,租一塊地,曉耕晚鋤,侍弄菜園。閒來去清溪河畔,或垂釣,或蕩舟,或歌吟,或寫作……不亦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