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兒子的尋人啟事

看到兒子拿回來的勉強及格的試卷,我失望透了,兒子都十一歲了,還一點不懂事,不聽話也不爭氣,各方面都不如同齡人。失望之餘,我寫了一篇《尋人啟事》來發泄心中的怒火。全文如下:

“我有一個好孩子,可是後來丟失了。現在特登報尋找。

他今年應該十一歲了,聰明但不驕傲。他熱愛學習,做作業非常認真,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前三名。開家長會時,我臉上特別光彩。他很聽話,不玩遊戲,主動學習,從來不用父母操心。他性格開朗、活潑大方,在親戚和長輩面前表現得彬彬有禮。在父母有煩心事的時候,他不會打擾父母,而是很懂事地安慰。他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從不亂花錢。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體,他讓父母感到驕傲。可是,誰能告訴我,他在哪裡呢?”

寫完後,我又看了一遍,不禁感慨萬千,假如我真有這么一個兒子,那該多么幸福啊!

當晚,我把這篇《尋人啟事》貼在了兒子房間的門上,然後去睡覺了。我想,第二天早上兒子起床後應該看得到。真希望他能知恥而後勇,向著我心目中理想的兒子前進。哪怕只是接近一點,我也會很欣慰的。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後,首先走到兒子房間的門前,發現門上的《尋人啟事》不見了。走回自己的房間,我驚訝地發現門前貼著一張兒子寫的《尋人啟事》。全文如下:

“我有一個好媽媽,可是後來不見了。現在特登報尋找。

媽媽很普通,她沒有電影明星那樣光彩照人,也沒有世界首富那樣有錢,但她很愛我。在我還什麼都不會,只會發出惱人的哭聲的時候,她也從不嫌棄我。她每天都慈愛地培育我。深夜裡,雖然她很困了,甚至睡著了,但只要我發出一聲哭叫,她就會立刻滿懷關切地抱住我,緊張地看我哪裡出了問題,然後再哄我睡覺。她花了好多時間教我這個小笨蛋說話和走路,雖然我學了很久,才吐字不清地說出了‘媽媽’這個詞,雖然我學了很久才會歪歪扭扭地走幾步路,但媽媽從來不說我笨,相反,她還興高采烈地親我,誇我聰明,讓我大受鼓舞。

後來我上學了,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她依然很愛我。她說,早開的花不一定會早結果,早結果的不一定結的果就大。結果早晚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結果。媽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績不好,越需要關心和鼓勵。她還說,相比成績而言,我的健康和快樂更重要。雖然我總是犯錯,總是因為成績不好讓媽媽丟臉,但她依然很愛我,因為我是她的孩子。我也很愛媽媽,不是因為她是優秀工作者,而是因為她是我媽媽。”

看完兒子寫的啟事,我淚流滿面。相比兒子,我覺得自己太狹隘了。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會因為孩子不夠優秀而抱怨他們,但孩子們卻不會因為我們不夠有錢,不夠有權,不夠漂亮而抱怨我們。我們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我們的愛純淨和純粹。在這一點上,我們愧對孩子。真正的愛,是不應該附加任何條件的。

我想起了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名言佳句:“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接受孩子呢?為什麼一定要苛求他們十全十美呢?

我擦乾淚,再次來到兒子的門前,敲響了門,要向兒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