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未必“有益”

常見有些人喜歡引經據典,動輒“子曰詩云”,開口成語典故,也不管是否真懂,總是覺得這些都是古人說的,一定沒錯。但成語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拿“開卷有益”來說吧。這個成語廣為人知,意思是只要讀書就有好處,可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書,有好有壞。好書給人智慧,使人受到良好的薰陶。這如同交友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英國作家菲爾丁告誡人們:“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的”。眼下,街頭巷尾,各種黃色小報、書刊泛濫成災,國家屢禁不止,這些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精神鴉片”日益猖獗。如果“開”這樣的“卷”,只會受害,不可能受益,有不少青少年就是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此可見,“開卷”須有選擇,切不可胡開濫開,否則只會誤入歧途。那么開好卷,就一定有益嗎?也不一定,還要會開。

即使一個人讀的書都是好書,也應當加以選擇。書籍如浩瀚的大海,而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怎麽能讀盡所有的書籍呢?大文學家蘇軾說的好:“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書之富如大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欲求爾。”這就是教導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讀書。世上因為沒有選擇地讀書而白白耗費自己精力的人很多。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年輕時每次進入圖書館,便拿起書架上的書一本本挨著讀。讀書雖多,受益甚微。後來,他接受別人的勸告,分析自己的特長,將目標集中於電學,終於積學成才。我國有一位學者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讀書無人指導,見啥讀啥。比如歷史書,十六七歲時只知讀《了凡鑒》,後來才知這本書遠不及《通鑑》,但已浪費了不少光陰。在古典文學方面,對一些不成氣候的詩文集,浪費了七八年的光陰,許多優秀作品反而沒讀過,年歲大了,視野廣闊些,才知道要選擇讀書。”這教訓,我們能不吸取嗎?

看來,開卷還得掌握合適而正確的方法。總之,開卷未必有益,只有開好卷,會開卷,才能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