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

古人描寫喝茶:“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在中華名??民族的歷史上,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潮汕工夫茶,是中華茶文化歷史傳承中的一個奇葩。

“工夫”在潮汕語裡,指做事考究、細緻用心。潮汕人喝的“功夫茶”,就是對泡茶過程下功夫。在潮汕地區,每家每戶,無論寒暑易節,季節變遷,總有不變的場景:飯後,一家老少圍坐著茶几,幼輩煮水沏茶,大大小小啜飲聊天,天南地北,眉飛色舞,不亦樂乎。潮汕人之愛茶戀茶,由此可見一斑。

別看潮汕功夫茶在尋常百姓家落地生根多年,無論是茶具的精巧,還是對泡茶步驟的講究,功夫茶之負有盛名,堪稱中國茶道的代表。

泡一壺好的功夫茶,要不疾不徐穩穩噹噹地走過八個步驟:

第一步是“治器”。所謂治器,就是將沖茶的茶器清洗工淨。傳統的工夫茶一般配有三個茶杯一個茶壺。“治器”的目的就在於祛除茶具里不好的氣味,避免影響沖沏出來後的茶的口感。

第二步是“納茶”。由於茶葉吸味性強,所謂納茶,就是將茶葉用茶勺盛起倒入茶壺裡。避免茶葉吸入手中異味。茶葉盛入茶壺時,茶碎需放在茶壺內里,顆粒狀的茶葉放在茶壺上面和出水口處,沖茶的時候可以避免茶碎隨茶水流出來,保持清透的茶水。

第三步是“候湯”。這是一個等水燒開的環節,只有合適的溫度才能泡出茶的最佳味道。這個環節分為“一沸”、“二沸”、“三沸”三個階段。“第一沸”在水開始冒泡的時候,由於溫度還打不到泡茶的要求,叫做“嬰兒沸”;“第二沸”在水的熱氣開始頂起水壺蓋的時候,湯已太開了,太老了,叫做百壽湯也不宜泡茶;只有當水泡連串衝上來,水面浮珠的時候才可以使用。

第四步是“沖茶”。沖茶的技巧是將燒開的“湯”沿著茶壺的邊緣沖入,不能對準壺心,容易使茶的香氣揮發得太快,減少茶香,水量應以到茶壺壺口為宜。

第五步是“刮沫”。沖茶必定會倒出一些泡沫,“刮沫”的這一步驟就是為了將影響茶湯的雜質刮除,如果選用的是好的茶壺,泡沫也會剛好浮上茶壺口,方便刮沫。

第“六”步是“淋罐”。淋罐的目的在於追加茶壺的溫度,使茶香迅速揮發出來。當茶壺水乾時,便可泡茶。

第七步是“燙杯”。在泡工夫茶的學問里,茶客們都追求一個“熱”字。燙杯的過程就是在消毒茶杯的同時也讓茶杯具有一定的高溫,等到茶泡好了的時候,尚有餘熱的杯子可以使茶湯保溫。

第八步是“斟茶”。斟茶前要先將茶杯擺成品字形,在斟茶的過程中需要沿著三個茶杯一圈圈、循環的斟沏,以三到四圈為宜,當茶倒到最後,將壺中所余斟於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茶味濃且甘香,這些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動作要連慣,這兩個動作人稱“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切忌滿一杯之後再斟其它杯。

除了泡工夫茶的極致講究,潮汕人在品功夫茶也別有一番學問。品茶也叫“啜茶”,“啜茶”的方式很是奇特,不像喝酒,可以“感情深,一口悶”。品茶時,我們先要舉杯輕聞,感受茶香,接著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舉杯傾茶湯入口,猶如古人云:“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現在的潮汕工夫茶已不復早期那般繁複的沏茶方式,市場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便捷沏茶產品相繼問世。然而沒有什麼可以抵擋住“茶客”們在茶氣的清香和茶味的悠長中,品味濃濃的潮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