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面鏡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如是說。鏡者,鑒也。鏡子的意義在於讓你有所借鑑,以便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而中華民族浩瀚煙海般的歷史正是這樣一面明鏡,每每撫今追昔,我們總能收穫很多很多。

現如今,人們的內心似乎越來越脆弱了,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了。昨天我又看到報紙上一篇關於大學生自殺的報導,掩卷長嘆,一朵年輕的生命還沒來得及綻放,就這樣凋零了。而他自殺的原因,竟然僅僅是在求職面試中遭到冷酷拒絕。不禁感嘆,現代人是該好好照一下鏡子了。歷史這面鏡子會教會我們怎樣面對挫折。 詩仙李白,也曾“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吟“我輩豈是蓬蒿人”。然而,世俗的讒言中傷,官場的爾虞我詐,現實的冷漠無情冷卻了他仗劍出川時的一腔熱情。面對如此挫折,詩仙甩出“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拂袖而去。今生做不成“廊廟偉器”,可“天生我才必有用”;百結愁腸,萬古塊壘,不過濁酒一杯爾!當心鏡雲開,逆浪踏平,便是破霧霞光,鼓帆長風。於是,文苑詩壇,響徹詩仙雄渾的晚唱。

同時,歷史也讓我們看到,曾經的西楚霸王項羽,遭遇挫折時,放大痛苦,鑄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挫折的人生還夠不上絕倫和壯美;而沉淪於挫折後的痛苦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是悲劇的人生。

面對以驚人的比率增長的自殺事件,我還發現它們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自殺的原因多是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我不禁想問:現代人的眼光為何如此短淺?

歷史告訴我,那是因為他們眼中只有自己,沒有更高遠的追求和信念作支撐,因而缺乏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思考和認識。還是讓歷史這面鏡子來為我們呈現人生該有怎樣的追求吧。

楚子沉吟澤畔,九死其不悔;張騫追逐駝鈴,單騎越天山;衛青旌旗翻卷,大雪滿弓刀;鑑湖女俠為國喋血,壯哉壯哉啊……

歷史撞擊著我們的心靈:人並不僅是為自己活著,還擔有對他人,對祖國的責任。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說挫折是人生的惠賜,它說人生應該有更高遠的追求,它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有了這面鏡子的惠示,人無論如何也不該輕易放棄神聖的生命了。

哲人說,這個時代是不思的時代,車水馬龍中,人們忘卻了存在,迷失了生命。那么,就讓我們將歷史這面明鏡供奉在心中,時時規勸自己如何度過一個無悔的人生。明鏡高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