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與犀利之別

王小波與韓寒,都算得上新時期文壇的頂級作家。思想超前,觀點新穎,文風潑辣,也有不少人將他們視作同類,但我不得不說,他們倆的差別其實很大。

人們對於王小波與韓寒的混淆就是因為分辨不清“尖銳”與“犀利”。其實,“犀利”是指一個人指出問題能一針見血,分析問題能入木三分;而“尖銳”則是指某人講得過於直白,十分刺耳。很明顯,“尖銳”與“犀利”是褒貶不一的,正如韓寒與王小波相距千里。

細看王小波的作品,人們會發現他善於引例,會講故事,他從不橫眉怒目,更不潑婦罵街,而是始終面帶微笑,侃侃而談。可他輕鬆幽默的談吐背後有深邃的思想和嚴密的邏輯支撐。王小波在談論民主、自由、責任、倫理等宏大主題時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但他從不為博人眼球而誇大其辭。他的犀利不僅能影響讀者的思想,甚至有可能改變人們的思維。相比下,韓寒則完全不同,他喜歡就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態度傲慢,言辭誇張,在博得陣陣掌聲的同時也引發眾怒。韓寒的批判有時也能一語中的,他將自己的嬉笑怒罵統統棄於紙上,通篇下來有不少是不雅的談吐。

當社會價值觀開始慢慢轉變並日趨寬容時,人們的膽子也越來越大,已有不少人開始學習韓寒的“直抒胸臆”,把文章寫得同大字報一般,卻以“犀利”自居,實在讓人難以忍受。其實那些文風“尖銳”的作家不知是否想過,他們已經缺失了一些東西。

他們缺失的就是責任感。“犀利”者寫作邏輯嚴密,說話有據可依,他們能對自己的文字負責,他們也對自己的讀者負責。“尖銳”者則不同,他們只顧發泄自己胸中的憤懣,不注意是否言之有理,也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他們沒想過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2024年4月,《京華時報》大篇幅報導了農夫山泉的“水質問題”,從而引發了全國人民的驚慌。然而誰知他們的撰文指責僅是源於一家無認證的小機構對一瓶市售農夫山泉的分析報告。這場鬧劇仍在不斷膨脹,最終只會兩敗俱傷。商家失去了市場,而媒體失去了信譽。正是因為缺乏了責任感,最後所謂的“尖銳”只會貽笑大方。

另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便是著名評論家吳祚來,今年春晚過後,他便在網上公開開罵蔡明,直指其節目為下流文化,並給它貼上“低俗”“無恥”“世俗”“自以為是”等標籤。這種不經思考而僅憑個人一時好惡便惡意辱罵的不負責任行為,最終也遭到了網友的唾棄。

“尖銳”的人不在少數,常常見到有人針對一個觀點便氣急敗壞地大罵一通,最終還會自相矛盾。看似氣勢磅礴,卻只是不負責任的氣話罷了!

言論環境的純淨與透明,不僅僅在於發言者的素質,也應看到聽講者的態度。總會有人對他人的話一概不聽,回過頭來大罵一場,如此不負責任之舉橫行,我國的言論環境又怎么進步?

尖銳與犀利本是同根生的,但最終分道揚鑣,是因為對待責任心的態度不同。希望未來能少見到那些無責任感的批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