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遺址公園化

羅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來的,因為這是時間老人和歷史巨人的行為。如果扶起來,修補好,歷史時間隨即消失。誰敢去改動歷史?

近年來,一種有害於文化遺存的做法正在相效成風,這就是:遺址公園化。

世界上所有遺址的保護者,都知道遺址必須保留全貌,保留它的歷史感。由古希臘、兩河流域、古波斯、印度一直到南美的瑪雅那些遺址,一概都是原封不動。遺址是一種特殊的遺存。儘管它只是殘剩的一些兀立的殘垣和石柱,甚至是草坑與土堆,但它是歷史生命僅存的最後的實體,是唯一可以觸摸到的歷史真實。如果遺址沒了,歷史便完全消失。你說它有多重要?

然而,在我們這裡卻被改變了。且不說,許多遺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壞;從河南的殷墟、西安華清池到京西的圓明園遺址,到處在動土動工,修築圍牆,植樹種花,豎立雕塑,點綴小品,更有甚者則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種“景觀”於其間,努力把歷史遺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園。

做這種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遺址的價值就是它的“原生態”嗎?

一旦文化服從了經濟,以經濟為目的,則必按照商業規律來改造自己。與此同一潮流的,便是各地興致勃勃大幹特乾的歷史街區景點化,“非遺”產業化,名人故里搶奪戰,以及各種文化名目的“打造”熱。

遺址正在一個個變成公園,變成賺錢的機器;歷史被我們變成消費品了。

我們真的要把所有文化都變成gdp,變成現金,才心滿意足,才認為自己有能耐,才視做“文化繁榮”嗎?我們真的不怕沒有了遺址的歷史?不怕沒有了令人敬畏與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帶來的淺薄與蒼白——不怕那種腰纏萬貫的淺薄和富得流油的蒼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