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垃圾的再生旅行

這是一包體重240克的垃圾。它由兩本雜誌、幾個塑膠瓶和一沓利樂牛奶包組成。此刻它靜靜躺在成都市錦江區比利華小區田阿姨家中,即將開始一趟與其他垃圾同胞大相逕庭的旅程。

出門前,它被田阿姨貼上一張二維條形碼——這個動作為它賦予了某種獨一無二的身份感——一個條形碼對應一個家庭賬戶。小區里一隻灰色的垃圾桶專門負責接收這類已經被居民細緻分類的垃圾。

“嘀”一聲,它的體重被計算出來,換算成積分,自動計入田阿姨的賬戶。當天夜裡,它與3噸回收垃圾一起,分別被送往成都某紙廠、塑膠廠和牛奶廠,重獲新生。

這個頗像“賣廢品”又與之截然不同的自助式垃圾回收體驗,出自綠色地球一中國唯一一家專業從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資源化的企業。

綠色地球的靈感來自一家名為“再生銀行”(recyclebank)的美國公司。2024年1月17日,美國費城最貧窮的社區westoaklane門口,突然豎起一塊巨大的廣告牌:“我們離星巴克有多遠?——10磅垃圾。”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廣告,後來成為美國環保產業的里程碑。住戶每投遞10磅可再生垃圾,“再生銀行”即向住戶支付5美元,住戶可用它在參與該計畫的任一商家消費。

綠色地球為“再生銀行”的聰明機制設計了更接地氣的中國版本:為每戶開設賬戶,詳細指引垃圾分類,把回饋綁定在積分體系上。居民每投遞100克可再生垃圾積1分,用積分可以兌換小至香皂、電影票,大至手機、廚餘機等生活用品。

“停止稱它為垃圾(stopcallingitgarbage)”,美國最棒的垃圾處理公司recology打出新標語,支持人們用“廢棄物(waste)”取代“垃圾(garbage)”這一稱呼。人類丟棄的garbage像一塊充盈的海綿,擠出來的水就是寶貴的w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