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孩子

說起教育,總離不開孩子,說起孩子,自然也離不開教育。孩子,至始至終都是那一個孩子;而不同的教育則會不同地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生活與未來。

無論是通過看報、閱讀,還是通過電視、網路,我們總會發現中西兩方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在《最強大腦》這一綜藝節目中,中國與義大利少年,李雲龍與安德烈.拉托雷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社會便又再一次把中西兩方的教育方式拿出來作比較。在中國,李雲龍雖然只在上國中,可父親對他的要求卻高的離譜,隨著李雲豬年齡的不斷增長更是要求得越來越高。或許正是這種壓迫式的教育讓李雲龍成了天才,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教育使他成了經不起打擊的高壓力人群。而在義大利,安德烈.拉托雷雖然與李雲龍有著相同的年齡,但卻過著與他截然不同的生活。除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安德烈幾乎把他的課外時間安排得既豐富又精彩,沒有一絲的苦悶。反觀李雲龍,沒有自己的課外時間,沒有自己熱愛的課外活動,更沒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在中國與義大利的對抗賽中,李雲龍誤以為自己出了差錯,痛哭起來。這一舉動,播出的同時便惹起了圍觀與激烈的討論。有人說,李雲龍自身抗打擊的能力太差了;有人說,他父親只著重於培養出天才兒子,卻忽略了對兒子在心理上的種種能力的鍛鍊;更有人說,中國如今的教育模式與李勇,即李雲龍的父親教兒子的模式十分相似,只不過是他父親更變本加厲些罷了。

或許正如有的人說的那樣,如今低至小學生,高至高中生似乎都與李雲龍有著某一個相似點。而那個相似點便是社會與家庭雙重施加的壓力。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日日夜夜不停的像高三一樣地複習,這樣的努力就只是為了考上重點國中。而高三的學生則更加的慘烈,幾乎每天都如火如荼地投入到複習資料中去,也只是為了考上更好的大學,讓父母自豪。這,似乎早已成為了中國學子的必經之路。不容得他們掙脫,也容不得他們反抗,最終也只能咬牙走過。

社會裡,望少年成棟樑;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早已深深地烙在了大部分中國家庭、父母的心中,社會的願望中。可誰又能將千千萬萬個“李雲龍”從中解救出來呢?又有誰能保證呀呀學子們所日盼月望的自由能回到他們的身上呢?

看過節目的一位家長說:“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是一味的求勝欲與只能贏不可輸的心態,而是去教會他們接受挫折、原諒自己的能力,要知道,失敗是人生常態。”

而我則知道,這種去接受挫折,原諒自己的不足的能力,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的教導,更多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去認知,去感受與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