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偉大的拒絕

這樣一位哲人卻被本邦人判處了死刑,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悲劇。蘇格拉底可以選擇為自己辯護,可以讓妻兒求情,還可以交納贖金……他並非沒有挽救生命的辦法,可他拒絕了這些,偏偏選擇了死刑。在獄中等那艘催命船的一個月,他一次次拒絕朋友的好意,堅持留在獄中,決不逃獄。老頭子似乎對自己這樣的結局很滿意,他有條不紊地交代後事,從容不迫地走向死亡。

為什麼?為什麼他一定要拒絕生命――難道他不知道生命的可貴嗎?蘇格拉底當然明白活著的重要,但他更加深刻地懂得,生命的可貴之處正在於堅持自己心中的真理。

當一個人為了堅持真理而選擇放棄生命時,他的人格因為拒絕而偉大!

蘇格拉底拒絕逃獄,他知道用贖金買來的命是低賤的,用妻兒的乞求討來的命是苟且的,而以放棄真理為代價換來的生命更是毫無自由與尊嚴可言。他拒絕這樣可恥的生命。

是什麼支撐著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拒絕呢?

善良的老人熱愛著他的人民,哪怕他們把他當成危險,他依然把自己的全部――甚至是生命――奉獻給這些人。老人對人性的關愛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愛,即使是那些人性中陰暗的嫉妒與愚昧,他都給予善良的寬容與袒護。而這種袒護要付出的代價則是自我犧牲。珍珠璀璨的光芒背後是河蚌艱辛的放棄,完全的付出。如果說河蚌的放棄是出於無奈,因為它沒有選擇,那么蘇格拉底在洞察一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拒絕生命,就更加震撼人心了。當時的雅典人民當然不會明白眼前這個“頑固不化的糟老頭兒”所做的一切。即使在最後為自己辯護的時候,他還竭力想讓人們認識到省察自己的重要。而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們則憤怒地將老人推向死亡的深淵……

無知是可怕的,它奪去了那么多先驅者的生命。可是蘇格拉底千年前那次偉大的拒絕,卻更加證明了知識的不屈與力量。我想,真正震撼後人的不單單是哲人拒絕生命的行為,更因為他這樣做是為了和真理站在一起。

千年前那次偉大的拒絕,真正詮釋了一個哲學家不朽的使命與尊嚴。千年後的我們恍然醒悟,流著淚請求哲人的寬恕,恍惚中好像看到善良的老人那早已預知一切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