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

眼睛,的確可以幫我們了解很多東西,但是,有時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物的全部。所以,當你看見什麼時,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評論好壞。

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發現對面的同事每天都要給妻子打電話,找出許多事讓妻子做。年輕人很羨慕同事,覺得同事有這么賢惠的好妻子,真幸福。後來年輕人無意中得知同事的妻子身患絕症,而同事仍然每天都要向妻子提出各種要求,年輕人實在忍不住,指責起同事來。同事笑了笑,告訴年輕人:妻子剛患病時,他什麼事也不讓妻子做,結果妻子鬱鬱寡歡,競患了猶鬱症。後來,他嘗試讓妻子做這做那,讓妻子明白這個家庭需要她,妻子漸漸變得快樂起來,憂鬱症不治而愈。有時候索取也是一種愛。

年輕人恍然大悟,深為自己的魯莽而愧疚。原來,他看到的,並不是全部。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全部。放眼自然界,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事物具有多種屬性,這些屬性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某個方面,而非事物的全部。更有甚者,我們有時看見的現象並不是事物的真相,因為客觀事物有時還會以顛倒的形式—“假象”出現,正如達爾文說的“大自然是一有機會就要說謊的”。這就提醒我們,認識事物時,既要認真觀察,又不能僅僅停留在一時的觀察上。如果我們僅憑自己的所見所聞就妄下斷語,那么極有可能形成偏見。

寫到這,我不由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一位作家打算在書中描繪一個懶散混日子的人,於是他前往一個荒涼破落的莊園,看見一個滿臉鬍鬚的老人。老人坐在一把椅子上為一塊馬鈴薯地鋤草,身後是一個沒有刷油漆的小木棚。作家很激動,作品中的“人物”找到了,他轉身往回走。當他繞過木棚拐彎時,從另一個角度又望了老人一眼—原來,老人的椅邊靠著一副殘疾人用的拐杖,一條褲管空蕩蕩地直垂地面。頓時,先前讓人以為是好吃懶做混日子的人物,此刻成了一個百折不撓的英雄。

只因多看了一眼,只因看的角度發生了變化,作家得到了與先前截然不同的結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觀察角度的差別對結論的影響。

由此觀之,我們觀察、認識事物,既要注意角度,又要注意深度,唯有如此,我們所獲得的觀點、看法才經得住事實的檢驗。

請記住: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