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的奧秘

科學是神秘的海洋,我是暢遊在海洋中的一條小魚,我穿梭在神秘的海洋里,感到樂趣無窮。

我喜歡看偵探小說,有一本書一直令我記憶猶新——《指紋斷案:現代刑偵科學的興起》。這本書主要講了:在192024年的不列顛,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被殘暴地殺害,唯一的證據就是一枚並不清晰的指紋。於是開始了這個引人入勝的關於科學突破的故事。5年來,亨利·福爾滋一直努力設法說服倫敦警察廳採納他的鑑別體系,而當一個叫弗朗西斯·高爾頓的社會精英科學家吸取福爾滋的觀點並宣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時,他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很快就使倫敦警察廳信服,並首次嘗試運用指紋證據起訴了這樁謀殺案,然而在這個將永遠改變刑事司法制度的歷史性時刻,亨利·福爾滋聲稱在兇殺現場發現的指紋不是被告的指紋??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一樁撲朔迷離、棘手難辦的謀殺案的故事,更是描繪了科技如何被刑事司法制度所接受的艱難歷程。

由於這本書的原故,我對指紋產生了好奇,就去進行了研究。我了解到:人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指紋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紋線。由於人的遺傳特性,雖然指紋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小小的指紋也分好幾種類型:有同心圓或螺鏇形紋線,看上去像水中漩渦的叫斗型紋;有的紋線是一邊開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紋;有的紋像弓一樣,叫弓型紋。各人的指紋除了形狀不同之外,紋線的多少、長短、粗細等也有差別。即使是父子、母女、孿生的兄弟或姐妹,即使他們的相貌極其近似,但指紋也有明顯的不同。據說,全世界的60多億人中,還沒有發現有兩個指紋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胎兒從第三四個月便開始產生指紋,到第六個月左右就形成了。當嬰兒長大成人,指紋只不過變大增粗,它的形狀特徵卻固定不變。

你可別小看指紋,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紋由皮膚上許多小顆粒排列組成,這些小顆粒感覺非常敏銳,只要用手觸摸物體,就會立即把感覺到的冷、熱、軟、硬等各種“情報”通報給大腦這個司令部,然後大腦根據這些“情報”發號施令,指揮動作。指紋還能增強皮膚的摩擦作用,使手指能緊緊地握住東西不易滑掉。我們平時畫圖、寫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能夠那么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裡面就有指紋的功勞。

神奇的指紋,還等待著我們去探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