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以端午節為話題的作文

篇一:

端午節的來歷是在戰國時期,人們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屈原而出現的習俗。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懷石投汨羅江自盡,以示自己愛國之心。現在,在這一天,人們以包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等方式來過端午節,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小時候,我的端午節記憶就是包粽子,賽龍舟。在農村老家陪著爺爺奶奶過端午節是我這一生最美好的記憶。

我的端午節記憶是從包粽子開始的。首先,為了在端午節那天既能吃上粽子,又不耽誤看賽龍舟,就要提前幾天準備好包粽子的食材。所以,細心的婆婆早就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早晨上山摘好了粽葉和捆粽子用的粽繩。

粽葉摘回來後不僅要浸在水裡用乾淨的刷子順著粽葉的紋路一張一張刷乾淨,還要挑出有蟲眼或發黃的葉子。處理好粽葉後瀝乾水,放在一旁備用。接著便可以用水來淘洗糯米,在淘洗過程中切忌大力淘洗,因為這樣會把糯米表面的一些營養物質洗去,得不償失。

一切準備好之後就可以包粽子了,包粽子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把兩張粽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卷折成漏斗狀,再往裡面裝上適量的糯米,接著用沒折完的粽葉蓋過來,最後用粽繩捆好,打個結,這個粽子就包完了。

包完粽子後,只需要靜靜等待端午節的到來就行了。

在端午節的這天的早上,婆婆早早地起了床給我們煮粽子。等我們起床時,香噴噴的粽子已經在桌子上*著我去吃了。由於我們包的的是青葉粽,粽子瀰漫著粽葉的清香和糯米的米香,蘸點白糖送入嘴中,感覺自己朝氣蓬勃,精神煥發。

在吃完粽子後,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長江邊,爭著搶一個好位置看賽龍舟,可我們還是來晚了,只能站在一個視線不太開闊的地方望著遠處的長江。

一聲鑼響,便宣告了比賽的開始,接著我們便隨著震天的鼓聲和富有節奏感和力量的“嘿咗,嘿咗,嘿咗”口號聲看見了幾艘色彩鮮艷的龍舟。其中紅色的龍舟一馬當先,沖在前面,其餘的龍舟緊跟著,也不甘示弱,人們吶喊著,場面異常激烈。隨著龍舟船頭鼓點聲音的減小,龍舟劃出了我的視線,遠去了。最後得到訊息,果不其然,是紅色的龍舟贏了。這個訊息的到來,也就宣告了端午節的結束。

這就是我的端午節記憶。

篇二: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全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