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2020新年日記:說鼓

新年在即,鼓樂待鳴。

遠古時期,人們借用鼓這樣一種發出特殊聲音的響器,傳遞信號,以起到迎神驅邪的作用。如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史載〝黃帝伐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率部隊在與蚩猶大戰時,擂起這種特別的鼓,連擂九通,聲震數千里之外,天地為之變色,蚩尤部隊喪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黨。勝利後,黃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慶祝,曲子激越雄壯,氣勢萬鈞。

鼓一直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作為祭祀的器具,作為人與神溝通之媒介,也是人與自然間交流之象徵物,被廣泛套用於詩、樂、舞以及各種儀典中,受到歷代的重視。幾乎每一朝代均有專職之司鼓人員,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類,漢代有鼓吏,漢唐有鼓吹署,宋設有鼓院、鼓司,明清則設有鐘鼓司等等。

周代時制定了一套鼓樂的制度。鼓為八音之首,在音樂演奏中居於指揮地位。

鼓與舞結下不解之緣,以至人們總是將鼓與舞結合起來審視,以鼓來命舞之名,並由此創造出諸多常用語彙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氣〞、〝歡欣鼓舞〞等。

古代重視禮樂,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七時〝定更〞,擊鼓兩通,共一百零八聲,以後,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一百零八聲,直至五更(晨五時)擊最後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民間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大鼓鼓面直徑達一點五米,每到夜間報更時分,鐘鼓樓上鐘鼓齊鳴,傳播全城。

以音色來說,由於鼓的形制構造不同,以及演奏技巧的不同,如擊鼓的部位或不同的奏法等等,都可產生相當豐富的音色變化。如《詩經》、《史記》等史籍就舉出了鼉鼓逢逢、鞉鼓淵淵、法鼓冬冬、夔鼓鏜鏜,以及坎、鼚、鼛等十數種鼓聲的像聲詞。

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春天氣候的溫馨、萬物生長的動態、音聲等,都融會於〝鼓〞這一實物與概念之中,認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聲像雷聲一樣可以引來雨水,滋潤萬物。《說文解字》中也說:〝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古文中,〝郭〞同〝廓〞,有擴張、延伸與成長等意,因此,擊鼓也成為鼓舞人們的精神力量,使人在獲得美感的同時,得到警醒與啟迪,弘揚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