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此刻的時光里5

沉浸在此刻的時光里——吹號少年 老師推薦100分滿分 老師寫在前面:顏作,目前你就是個寫家,不遠的明天你就是作家,至少我心中是了。你的作文是高大上,這個詞有如你的作文一樣霸氣。正值端午時節,和父親漫步在世茂門前,看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賣用稻草紮成的各種動物,扎的龍,扎的風,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但是來買的得人卻是門可羅雀,寥寥無幾,大家都奔向了旁邊的燒烤攤。(語言描寫,插敘開始)

老婆婆小聲的嘆了一聲“唉”這聲“唉”就像流星一般划過天空的無形遺產和鄉村文化事業。(比喻,對現在鄉村文化和無形財產不被重視的不滿)

我抬頭望望天,突然想起了曾經活躍在林海雪原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說部。滿族說部,顧名思義,就是由滿族的老人以說唱的形式來表達滿足遠古發生的故事,這個說部世代相傳,但是到了今天,它馬上就要消失了,面對這種文化遺產,國家把它拍成了紀錄片《天地長白》看著劇中老人爬上涉水的會滿族說部的人,並且將這些說部整理成書籍,看著這滿族說部又重新活躍在了白山黑水之間,一絲高興湧上了我的心頭。

而相比滿族說部,活躍在鄉村的匠人,和本土的鄉村文化卻越來越走向衰弱,活躍在屯鄰之間的吆喝聲一年兩年也沒有,“鋸缸鋸鍋,鋸大盆了,”“磨剪子,磨菜刀”這些吆喝聲在記憶的最深處蕩漾開來,但這些現在卻在消失,同鋸缸匠消失的還有“剃頭匠”父輩都說“這些匠人的消失,才能證明現在生活的美好”,我的心裡卻想到“人們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卻斷送在我們的手中,可悲!(舉出現實中的例子,是文章更有說服力)

隨著鄉村匠人的消失,鄉村的藝術也在消失,像手工剪紙,沙畫,根雕,這些藝術的消失,又有誰會在意,但是還是有許多的文化志願者站出來,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照亮一片天,在眾多的學者中,作家馮驥才就是其中一位,他在他的文章 中曾這樣寫到“我們三軍在外,手無糧草,面對困難,許多學者與文化工作者卻沒有遲疑和放棄過,他們深知自己的責任,我欽佩這些文化人的品格,“他們給了我鼓舞,讓我看到了希望之火,一個民族文化的真正希望,最終是視其為神聖和自己生命的人”當我看到馮先生這樣鼓舞的文字,我的心震撼了,於是我在網上學習手工剪紙,儘管有太多的不熟練,但是我明白,我也是手工剪紙的繼承人(即是馮驥才先生的心聲,也同樣是作者的心聲)。

著名的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用自己經商賺來的錢來辦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他窮其一生,用自己畢生的精力來拯救中國的文物,因為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最有說服力的文字,是有形的文化遺產,他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他就為一句話“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史,二千年文字史的國家”如果不留下一些東西,我們如何向世界交代,如何向子孫後代交代,我心裡是多么佩服馬未都先生的見解啊!

一聲輕輕的詢問聲打破了我的感慨“小朋友,你買不買”,“老奶奶,我買,我買五個”我把塑像拿好向人流深處去,猛然回眸,看見老奶奶的笑容染紅了半邊天,她像向衰弱的農村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次盛開在祖國大地,當然這些都要歸功於拋頭顱,灑熱血的文化工作者,是他們是那些鄉村藝人有一次露出了笑容,而我正沉浸在這些笑容之中。(從這段可以看出,文化事業傳承不是空喊口號,要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