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作文:家鄉的山粉圓

在家鄉,自古就有“松門名菜,山粉壘塊”的說法。每年番薯豐收的季節,村里村外,都飄著一股淡淡的番薯香。這可把我們樂得,不由分說,又要上演一場“舌尖上的松門”了——山粉糊、山粉圓、山粉餅、山粉羹……

小時候, 常常嚷嚷著奶奶給我做山粉圓吃。我們倆就坐在小板凳上,面對面地坐著,我托著腮幫子,呆呆地看著。家門前的院子裡,透過樹蔭,投下斑斑點點的陽光,暖暖的。奶奶拿來一個臉盆,將煮爛的番薯倒在裡面,再和山粉攪拌在一起,使了勁地揉搓,用全身的力氣往下按,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融合在一起,我也搬來一個小臉盆,學著奶奶的樣子揉呀揉,臉蛋上、衣服上都被麵粉染得一片雪白,我看著自己可愛的樣子,撲得一聲笑了起來。

揉捏好的粉團有著金黃的色澤,像嬰兒的臉蛋一樣細膩,可愛極了,還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我連忙扯一下一小團,捏在手心裡,燙燙的,軟軟的,嫩嫩的。我將它捏成一個個小動物,套在手指上,還給它們編了一個個奇怪的名字,一邊做著動作一邊講著故事。聽著聽著,奶奶慈祥地笑了,我也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瞧,一個個小巧玲瓏的山粉圓,它那胖嘟嘟的身體上面還留著一個俏皮的“小辮子”。鄰居家的老奶奶提著菜籃子路過這裡,“喲,你家又做山粉圓啊!老香老香的……”那銀灰色的牙套在陽光下閃著光芒。

水燒開了,它們挺著圓圓的肚子,一個個“撲通撲通”地跳進鍋里。它可不像餃子那樣浮上來就好。因為熱氣的緣故,那些圓的肚子就漲得鼓鼓的。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就覺得一群蝌蚪在鍋里游來游去,也跟著歡快起來拍手叫好。

等到它們真正撈上來的時候,趁著熱,我們迫不及待地擁了上去,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一股甜汁帶著清香的味道就撲鼻而來。既是備薯的香甜濃郁,又有餡的味道和可口的油汁,含在嘴裡慢慢品嘗,細細咀嚼,然後才慢慢咽下。那滋味甭提了!尤其那個皮,帶著光滑透亮,咬在嘴裡,韌韌的、軟軟的、滑滑的,有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吃完山粉圓,嘴邊還沾滿了餡,夥伴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是一陣歡笑。

現在我們這裡很多飯店都有山粉圓,但這些都比不上正宗的味道。其實,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家鄉的味道,那些茂騰騰的人,那些茂騰騰的事。無論走到哪裡,我都忘不了家鄉的山粉圓,擱不下那份濃濃的家鄉情。

點評:文章抓住家鄉山粉圓的特點,從它的質材,做法,香味等描寫入手,寫出山粉圓特有的味道和香味,同時穿插奶奶的描寫,使文章帶上濃濃的親情味道,也寄託著小作者對家鄉的熱愛。未必有沒,感情真摯,描寫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