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距離

新建中學九年級(1)班:朱俊琴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什麼天涯海角,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更是人生中的生與死的距離。因為天涯海角能用數學知識計算出來,而心理距離是無法度量的,那生與死就屬於兩界了。朦朧詩“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就是對前一種距離的最佳闡釋;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即是對後一種距離的親身體驗和解讀。而我只能用自身的體驗來說一說。

生命只有一次,沒有輪迴,不能重複。但人的生命總是脆弱的,因為人生路上的陷阱太多,無形殺手也不少。有時候,往往一步之遙,此時還站在生之一界,稍不留神,抬起腿來,彼時就朝死之一極邁去。生死兩界又是那樣近啊!正如剛剛還騎著一輛機車呢,一會兒就聽說出了車禍,車毀人亡了。

死之必然,生之偶然。可人類對偶然覺得是理所當然的,思考的也並不是很多。而對必然卻想的太多。一是歸咎於自然界的災難,無法抗拒,那是大自然的規律。比如地震、火山、海嘯、颱風等。還有洪災、旱災、荒原等,人們卻從未想過,這是大自然太嬌寵人類慣了,人類肆意妄為的結果。二是人為的因素。比如謀財害命的、因矛盾而置人於死地的、發生交通事故而導致人身傷亡的等,都屬這一類。其實這種因素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卻喜歡推脫責任,去尋找更次要的原因。探其原因很多,也有我們做的工作還不夠,預防措施還不到位。平時留心不夠,沒有做到警小慎微。三是人類對生的美好願望太多,並且還很執著。而對死的渲染卻太可怕了,自然戀生而怕死。四是人們喜歡對第二種禍患寄寓的同情往往更俱多一些。所以生之喜悅,死之悲哀,即孟子說的:“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人類對待生與死的情感是不相同的。

我們的文化是沒有宗教情結的,貪戀生,害怕死,也很自然。對新生命的降臨說成添人加口,是喜形於色,呈歡迎態勢的。對死也來一個送葬告別儀式。西方文化卻不同,他們是相信上帝的。認為人類的生存過程就是一場受苦受難的過程,而認為死則是通往天堂的唯一途徑。生時在人間承受災難,死後就是到了天堂,所以他們面對生時總不如意,面對死時卻很坦然、豁達。談論死時眉飛色舞,從不忌諱,談論生時愁眉苦臉,極不情願。這也許也是對生與死的另一種思考吧!

生與死、有與無、存在與不存在,都是等同的。這是從哲學的層面上來思考這一問題的。讓我們既無生之喜悅才無死之恐懼。亦即無大喜則無大悲。生與死、有與無、存在與不存在又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候,甚至有人還認為生不如死呢!這是從人生的層面上來思考的。我們何必在乎那么多東西呢,只要我們曾經認真地體驗過人生就足夠了,不後悔、不嘆息自己擁有生命的那一時刻就行了。

我認為人生要做好兩種準備,即擁有財富的準備和失去財富的準備。那人生就泰然自若、心安理得了,更會自然一點、達觀一些。面對災難、罪惡、懲罰不覺得又苦又累,面對幸福、善意、獎賞寵辱不驚。那還有什麼樣的苦難不能承受的,什麼生、什麼死不能超越呢?那生與死還有什麼距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