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七律長征》有感

小時候,我指著五星紅旗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國旗是紅的呀?”媽媽告訴我,“那是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它。”“咦,那誰是烈士呀?”“所有為了新中國而付出生命的人們。”“喔。”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長大了,我有幸讀了毛主席的《七律 長征》,霎那間又想起了媽媽的那句話,理解更深了一層。

《七律 長征》是毛主席在紅軍三軍會師時寫的一首詩,整篇詩只有短短的八句,卻充滿了歡騰喜悅之情,高度讚揚了紅軍戰士們樂觀向上,不怕艱難困苦,勇敢向前的精神。第一次讀的時候還不是很明白,覺得毛主席有些誇張,為什麼對於一個長征評價這么高呢?後來,我才明白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並不像詩中所說的“五嶺逶嚴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那般輕巧,這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每一步,都是一個結結實實的腳印,這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每一處,都灑滿了戰士們的汗水與熱血,這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帶走的的,是無數壯士英雄的生命,留下的,是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與長征精神。

詩篇的一開始就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豪言壯語,這裡體現出的是毛主席對待戰士們的信心啊!他堅信,這一切的困難都會被征服。

緊接著,紅軍戰士翻越高山險嶺的英姿就展現在我的眼前“五嶺逶嚴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多么得氣勢恢宏啊!無法再用語言描繪了。長征,不僅在征服這那兩萬五千里的灼熱的大地,也在征服我的心。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難道巧過金沙江與飛奪瀘定橋是那么簡單的事嗎?不,絕對不是。天知道那是怎樣的困苦與磨難啊!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中,這兩幅場景一直是重點描寫對象。那閃著寒光的十三根鐵索呦,那翻著巨浪的江水呦,那對面敵人密集的炮火呦,一次又一次把戰士們的生命逼到陰曹地府的門前,一次又一次把我們的心逼到了懸崖邊。

那么,哪些鐵骨錚錚的戰士們會屈服嗎?答案是不!“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他們還要去迎接更艱難的磨礪,他們還要去品嘗勝利的果實。沒錯,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偉大,紅軍們有黨的領導,那象徵著光明,正義,自由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將他們引入勝利的未來。

如今,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時候,黨組織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鄧小平理論的推動下,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嶄新局面。我們不能忘了長征,我們不能忘了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我們更不能忘了一句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