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的初一作文700字

生活中讓我們保持著最初的童心,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溫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童心的初一作文7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童心

少年的心裡住著童年,不經意間,你會發現枝頭的花兒在匿笑,牆角的蟋蟀在歡唱……大人的心裡藏著童心,不信你看,爺爺與你的忘年之交,嚴謹的老師天真的一笑……讓我們用眼睛去“聽”,用耳朵去“看”童心就是一個小世界,每一顆童心的小世界都不一樣,有的是花園,有的是田野,有的是沙灘,有的是小溪,我的則是一座小山。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市——婁底,但是我媽媽把我帶到了一個小村莊裡,在那裡我度過了歡快的童年。

再那一個小村莊後有一座小山,那一座小山上有我和兩個死黨的多個“秘密基地”。第一個是一個小型垃圾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往那裡丟垃圾了,雖然那裡有點臭,但是我們在哪裡玩的不亦樂乎,比如配置“毒藥”。我們總是喜歡把各種奇奇怪怪的小果實捏破,讓裡面的汁留出來,盛到杯子裡,然後到處扯些雜草,撕碎,撒到杯子裡。最後一步,到垃圾堆里毫不嫌髒的把一些還留有一些液體的瓶子撿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倒到杯子裡,所謂的“毒藥”就完成了,然後我們把“毒藥”灑在螞蟻身上,打算毒死他們,從沒有毒死過一隻螞蟻,還有幾次,我們把它倒進螞蟻洞裡,確實死了螞蟻,可惜它們是被淹死的。

第二個是一塊泥巴地,每當下完雨,那裡的泥巴總是最多的,自然而然成了我們的風水寶地。每次下完雨,我們都會跑到那裡,玩起了泥巴。由於就在那塊地旁有一棟房子,所以我們總是喜歡把泥巴揉成團,然後往石壁上砸,看誰砸的最高,小時候的好勝心比較強,所以我們都砸的十分賣力,但是我的一位死黨“開外掛”,我們之間只有他會爬樹,所以他每一次都會像一隻猴子一樣爬上樹,在樹上扔,所以每一次都是他砸的最高,而我們也會玩泥巴大戰,在大戰時期,我和另一位死黨集中火力對準爬樹的死黨砸,把所有的怨氣在大戰中都發泄出來,由於火力太猛,他總是被砸的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每當他要彎下身子撿泥巴時,我倆總是會有一個拿著泥巴毫不客氣的往他頭上砸,他一抬頭就又是一團泥巴飛過去,打在他那“帥氣”的臉上,使其“毀容”。而當他要還手時,我們便分頭跑,當他猶豫不決該砸誰時,我們早就跑遠了,他只能無功而返。

在那座“寶山”上好玩的地方十分多,一時也說不完,而我就在那寶山上歡快地度過了我的童年。

守護童心

當你在一個孩子身上看到歲月的成熟與幹練,不知你心頭浮起的是欣賞還是心酸。當一個孩子不再向大人撅嘴撒嬌,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老成疏離,你是否體會到一份“親情”的苦澀。當一個孩子不再與長輩親昵交談,不屑於你幼兒的“樂趣”,轉而專注於ifauh,你是否有了心間的無奈與疲憊。

仿佛英國作家赫胥黎所說的:“為什麼人的年齡在延長,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何為硬化?當一顆心,少了夢想,少了天真無邪,少了專屬兒童的天真爛漫,多了計較,多了冷淡疏離,多了進入社會的複雜,心便被硬化了。而這正是當今社會一個令人憂慮的趨勢。冷漠的親情關係成為話題。少年的不良習氣正在蔓延,一些規模化的教育造成兒童或少年創造力的受限等都已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可是孩子不應該是這樣的。中國作家豐子愷說:“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彎的。”他們應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他們具有一種力量,聚集許多微笑的閃光點,用他們的真善美照亮世界。

那么究竟是什麼弱化了孩子的這股力量?也許是社會的污濁,也許是關愛的缺損,也許是教育的不當,當然還有更多。

很深刻地記得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文。文中寫道,無論是那個束花的女孩,還是成績不佳的孩子,都不該遭受如此詰難。孩子的手很小很軟,粗糙的麻繩會刺痛它,孩子的心很幼嫩,粗暴的喝罵會傷害它。我願意等,孩子,你慢慢來。

而還有一些缺乏關愛的兒童,留守的孩子,或者父母太忙而遭忽視的獨生子女,都是家庭關愛缺失的受害者。若沒有火種,孩子該如何維持一顆柔軟溫暖的心。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他願意用身體擋著陽光,用身後的陰影為一個不相識的小男孩帶去陰涼,他的柔軟之心,你感受到了嗎?而千千萬萬孤島上的孩子呼喚的,僅是這樣一種微小的關懷。

就像廣告上所說的,多花點時間陪陪你的孩子,對於父親沒釣到魚是一無所獲,孩子卻說:“這是我最快樂的一天。”孩子需要快樂,孩子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一扇過濾社會不安與灰暗的屏障來護住他們的真善美,所以勿讓他們失去了這些,勿讓社會失去了這無比寶貴的財富——童心!

童心之殤

蔣勛先生在《不忍傷害》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去公園玩,媽媽與熟人攀談起來,小男孩蹲在桐花樹下,不一會兒身旁便飄落成桐花的海洋。母親叫兒子過去,小男孩卻無法挪動腳步——只因不忍傷害滿地的桐花。

童心是如此純潔與美好,無論是皇帝還是平民都不忍捨棄。在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回到昔日的皇宮,眷戀的並不是金碧輝煌的大殿抑或是萬人稱臣的壯觀,而是龍椅下藏著蟈蟈的籠子。孩童的眼睛裡看不到權力與名利,有的只是對自然的流連。

擁有一顆童心,不僅僅擁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擦亮了人發現世界的眼睛,給他將來的創造奠定了基礎。譬如沈從文兒時在湘西的學堂里讀書時,便喜歡和小夥伴們爬上樹枝捉蟋蟀,辨別各種植物,甚至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在自然里學到的東西比在學堂里多得多。”

是啊,如若沒有這段經歷——看似閒玩、無意義的經歷,又怎會有《邊城》中瀰漫著水霧的湘西山城,又怎會寫出那擠得出水的青春?

然而,現在的孩子們變了。十幾歲的小女孩作為車模在人們面前搔首弄姿,毫無純真可言。有些孩子恃寵而驕,對長輩大呼小叫,出言不遜。但更多的卻是情感上的麻木,不懂得交流,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創造。

在文章開頭的小故事中,媽媽對小男孩吼道:“死小孩,快給我過來。”破壞了男孩呵護美好的願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若每個大人都在利慾薰心的社會中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又怎能以身作則,帶領孩子走向美好的明天?

有人說,老鷹將小鷹從懸崖上拋下,小鷹面臨著死亡的危險便會努力學會飛翔,這種說法很美好,有一種堅韌的品質。但當父母爭做老鷹,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過多地輸入成人化的教育,只會讓小鷹因不適合生長環境,輸在終點線上。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說:“人生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與希望。”等待孩子點滴的成長吧,切莫剝奪那美好如珍珠的童心,用自己的行動帶給孩子們希望吧,他們的未來就是世界的明天。我們正飽含希望地等待孩子成長,莫出現童心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