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音樂的初一作文

音樂是一種能夠產生共鳴效果的聲頻,出自人類本體的最初生命運動,它們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伴隨人類起源而起源,伴隨人類發展而發展。下面是小編提供的關於音樂夢想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用!

描寫音樂的作文1

人活著,就離不開音樂,要是沒有了音樂,整個世界就會很蒼白,我們生活也會很單調,乏味,所以音樂對我們非常重要的。茅屋外風急雨斜;茅屋內長吁短嘆。

失意而兼失眠,無奈而又無取。這是貝多芬鏗鏘話語,頓使我眼前一亮,剎那間背脊似乎挺直許多,硬朗許多。

貝多芬就是藝術世界的牛頓,音樂王國的達文西。它是唯一,自鴻蒙初辟,混沌初開以來的唯一,不可複製的唯一,無從取代的也無法摧毀的唯一。而他的音樂是詩,壯美的史詩,瑰麗又輝煌,以磅礴的氣勢在黑夜的帷幕上撞擊,迸射出靈感的火花,譜寫出不朽的絕唱。人的不屈服命運的安排,以自由之神的英雄氣概與之拼搏,所有的這些都在貝多芬的《英雄》中得以最完整的體現。他的音樂充滿人類生存的哲思,恰似一篇宣言,鼓舞世人去扼住命運的咽喉。

痛苦與喜悅,忍耐與掙扎,愛與恨,生與死,一切的一切都如潮水一般迅速占據了你所有的思想。在那一個“千山風雨嘯青峰”的歐洲大陸,惟其如是,才有了音符的狂飆從他的五線譜上挾勢飛騰;惟其如是,他才得以借用拿破崙的十指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運,奏響他的《英雄》。

《春江花月夜》

時而長江大河,水天一色,時而又是歸來小船,漁歌互答,怡然自得,直至夜闌人靜,留下一片簫聲消逝在夜的靜謐中。切切弦音如私語一般,清新流暢,猶如漫步在風姿綽約的蘇州園林中,或是乘一葉扁舟於夕陽染紅的江面上,它本身就是幅典雅的古畫,一幅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山水畫,翠色慾滴,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它極為優美典雅,把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的那種豐富、那種深厚表現得淋漓盡致,典雅,脫俗,自然,悠然,婉轉,就像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風韻正佳的江南女子從畫中走來,走來……

猶如一則小令,翩翩地,從一則古老的傳說中走來。

描寫音樂的作文2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了我的學生,讓他們知道:只要細細聆聽,不論是花、草、鳥、獸、風、月、雨、雪……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可見聆聽的作用有多大。學生們被這個故事深深的觸動了,以後,不論是什麼樣的音樂或者相關的內容,他們都會細細聆聽,一遍一遍,他們變得細膩而敏捷,並深深地融入到音樂之中。

感受。學過音樂的朋友都知道,音樂作品只有通過聽眾的二度創作才能發揮真正的魅力。最美妙的音樂並非存在於作品本身,而是存在於聽眾所聽到的,並於內心深處感受到的屬於他(她)自己的精神神主體的東西。並且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個人閱歷、人生態度和藝術修養的不同,對於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一部作品的展示,我都會讓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歷自由想像,再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環境、作曲家的生活經歷作儘量的介紹,讓學生再次理解作品,體驗作品中的情緒,感受作品的魅力,獲得音樂享受,並從中得到啟迪。經過反覆的教學,學生對於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越來越深切和投入。

創新。xx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多么重要。在教學時,每部作品的展示過程中我力求培養的創新能力。如通過各種樂器、自然音響、混合音響或相關的音樂作品等的輔助,或是採用提問、情境、討論等方法,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可創作空間,對作品進行音色、鏇律、節奏、和聲方面的再創造,或是創作與作品相關的文化藝術成品,甚至是通過聆聽作品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及得到的啟迪,進行全新的音樂創作。經過不斷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提高。

表現。如果沒有表現,就沒有交流,也不能相互理解和認可。因此在教學這程中,當學生聆聽、感受並創新之後,就要讓他們表現出來。這時候候我引導學生自由組合,或集體或個人,採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作品,學生們集思廣益,於是是就出現了舞蹈、唱歌、器樂演奏、手工、剪紙、詩朗誦、繪畫、小品等多種表現形式,形象地表現了作品,提高了他們的表現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描寫音樂的作文3

第一次被音樂感動,是兒時看的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里的背景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當耳邊響起“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了像塊寶……”的動聽鏇律,伴隨著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出現,我深切的體會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那一刻我熱淚盈眶。從那時起,我愛上了音樂,並一次又一次從中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悲與歡、愛與恨、美與醜、生與死——《孟姜女》中,一個痴情女千里尋夫、悲天愴地的喪夫之痛;《命運交響曲》中,作者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和吶喊;《陽關三疊》中,摯友惜別的依依不捨之情;《歡樂頌》中,作者對和平、美好生活的無限神往……每一部作品無不深深的感動著我。

國小,中學,大學,直到現在,音樂一直伴隨我左右,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論是快樂或痛苦,幸福或迷惘,激動或不安,都能在音樂中得到舒緩,使我原本落滿塵埃的心靈得到淨化。我用音樂來了解生活,感受悲歡離合;用音樂來表達熱情,訴說喜怒哀樂,我用音樂來感染旁人,讓他們發現美好,感悟生命。

就業時,我選擇了當一名音樂教師。我想,也許我不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把我熱愛的音樂與全世界分享,但我能夠通過這份工作,把音樂藝術儘可能多的傳遞給下一代,為音樂藝術的傳承出一份力。我要讓學生們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學會理解和分享,發現真理和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並且熱愛生命。

幾年來,我與學生分享著音樂藝術的魅力,也一直不斷地想方設法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音樂。然而,作為一門抽象的藝術,音樂沒有實見的景物、形態和色彩,他只能通過音韻、鏇律和節奏給聽眾營造一個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讓聽眾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看到”情景、物象、色彩,再從中去感受和體驗並得到精神上的超脫。而青春期的學生充滿熱力和朝氣,但生活閱歷都還較少。那么,如何通過課堂的教學讓他們開啟想像之門,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呢?

三年前的課程改革風暴,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不斷的努力鑽研,學習新的課改理念和《音樂課程標準》。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有著廣闊的想像空間,同樣的音樂經過不同聽眾的想像和理解(即二度創作)都會有不同的音樂魅力。那么,如此抽象藝術的教學自然也不能拘於一格,受到傳統框架的束縛,正所謂“教無定法”。於是,在每堂課45分鐘的時間裡,我與學生們盡情揮灑,或聽或感或唱或跳,互相分享,相互感動,尋找真理,發現美好,在廣闊的音樂天空里自由自在的翱翔。現在想來,每一堂課都是五彩繽紛,意猶未盡。

也許大家會問:這樣無規無矩,“教無定法”,教學的時候難道不會失去教學目標脫離正軌嗎?其實不然。在教學中雖然不拘一格,有時甚至臨時改變教學內容,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運用同樣的思路,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展。這個思路就是:讓學生學會聆聽音樂,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得到啟迪,再從感受中發現道理體驗情緒並把自己的情緒體驗創作新的作品並表現出來與同伴分享。歸納出來就是聆聽——感受——創新——表現。

聆聽。曾經有個故事:從前有個國家,這裡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喧譁,從來沒有安靜的時候,直到有一年,百姓最愛戴的公主過生日,人們給他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於是在公主生日那天,當她唱完生日歌吹滅蠟燭時,原本喧譁的人群突然寂靜無聲,他們聽到了從來沒有發現的鳥叫、蟲鳴、蛙聲,還有遠處傳來的琴聲,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清風吹來,帶來花的香氣……良久後,公主激動地大叫:“這是我這輩子得到的最好的禮物!”

從此以後,這個國家的人們不再總是喧譁,只要一有空閒,人們便會坐下來細細聆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到處一片歡樂、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