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教學教案2篇

行道樹教學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幾個詞語。理解課文中的幾個重點句子。

2、認識行道樹的特點,了解作者讚美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3、結合生活實際,體驗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穫。培養學生為人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1、認識行道樹的特點,了解其精神。

2、體會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穫。

教學時數:

一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同學畫的一幅畫,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的內容。(生答:畫面上有一條馬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不錯,哪位同學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呢?(生答: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許多行道樹。)說的太好了,你喜歡這些行道樹嗎?同學們,你們喜歡嗎?(喜歡!)為什麼喜歡呢?是喜歡**同學畫得好呢?還是喜歡行道樹本身呢?好!讓我們一同走進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課題)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繼續默讀課文,思考:行道樹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請同學們把自己在自讀過程中找到的行道樹的特點和“憂愁”、“快樂”的內容寫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寫,寫完以後還可以上去補充。在各自的答案後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4、根據學生寫上去的情況,分析、評價、歸類。師生一起討論,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對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話概括的。指導學生怎樣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後明確作者在讚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5、小組討論:怎樣理解“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你對行道樹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師指導:可以把這句話分開來,分別理解“神聖的事業”、“痛苦”、“深沉”的含義,再把它們合起來理解,對行道樹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個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再明確這句話的含義,明確對行道樹精神應該有什麼樣的看法。

7、讓學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決。

三、賞讀課文,領悟美感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一邊欣賞、一邊再次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內涵美、然後集體賞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花草樹木本無情,只因觀察者充滿感情地觀察,萬物才有了靈性。請你帶著情感去觀察某一事物,然後以這一事物的口吻寫一段話。

行道樹教學教案二:

一.整體感知: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是一個人生哲理,這篇短文就是表達這個哲理的。

行道樹認識到,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為什麼神聖呢?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他們甘願自我犧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寂寞、孤獨、苦熬。他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行道樹認識到,為神聖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一切神聖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聖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抓住一個哲理性語句,從三個方面把握課文內容。一個哲理性語句就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三個方面就是:為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麼?“神聖”“痛苦”“深沉”是全文三個關鍵字,抓住這些,全文就能融會貫通,把握住精神實質。

引導學生自讀《行道樹》,注意兩個對比,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要準確理解所謂“墮落”;一個對比是,行道樹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注意兩個對比,可以體會“痛苦”二字,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

三.質疑與提問。

——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說是“深沉”?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四.問題研究:

1.“墮落”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說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么說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說,“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么說“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2.為什麼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

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著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