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信息]福建省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指導意見(試行)

根據《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區2004年國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基廳[2004]2號)和《福建省國中畢業與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導意見》(閩教基[2004]22號)精神,為科學實施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紮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基本原則

1、全面發展原則。要關注學生髮展,以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為基礎,充分體現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發展潛能,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2、公平有效原則。要保證評定質量,做到公平有效。加強對評定工作的領導與管理,健全管理、監督制度,完善評價辦法,增強評定工作的實效性,使之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素質情況。

3、適宜可行原則。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地區和學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評定的方式方法應具有可操作性,簡便可行,使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與方法

1、評定的內容

以《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的基礎性發展目標為依據,評定內容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綜合實踐活動6個項目,同時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特長。

2、評定的組織

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反映學生在國中階段整體發展情況,是高中階段招生的依據之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國中學校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和管理。設區市成立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領導小組,負責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的組織指導和政策指導,制定綜合素質評定方案;縣(市、區)成立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綜合素質評定實施細則,對學校評定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接受投訴和舉報,查處評定過程中的違規行為。

學校成立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及班級評定小組。學校委員會由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家長代表組成,負責落實評定實施細則,制定具體評定程式,任免評定小組成員,組織並監督評定工作,對評定結果進行公示、認定。班級評定小組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負責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評定工作。評定委員會及評定小組的人數為5人或以上,不得少於3人。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對評定者進行專項培訓,未經培訓的,不得從事評定工作,以保證評定工作的科學、有效和公正性。

3、評定的方法

綜合素質評定的信息來源為 :⑴ 學生的成長記錄和日常表現;⑵ 學生的平時成績(含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等方面學習情況的考查結果);⑶ 學生個性特長的表現;⑷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及家長評價。

評定時應注重對原始資料的分析與綜合,對各項內容的評定應經集體討論,如有原則性的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定委員會裁定。

學校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認定。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隨意更改,如果發現確實有誤,應記載更改緣由及更改人,同時保存原評定記錄備查。

4、評定的表達

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結果包括兩部分:⑴ 等級表達。根據七項評定內容所包含的要素及其關鍵表現,經過學生自評、學生小組評議、班級評定小組確認,對每個要素評出“優”“良”“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或等級分。再綜合七項評定內容的評定情況,確定總評等級。對學生綜合素質不合格等級的評定應非常慎重。⑵ 綜合性評語。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予以整體描述,要特別突出學生的潛能和努力方向。

5、評定的記載:學校每學期末和學年末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定,評定結果與學科考試(考查)成績一併記入《國中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冊》(附表一)。學生完成國中學業,學校對學生在國中學習三年來的基礎性發展進行綜合評定,連同學生三年來各學科的考試(考查)成績和基本技能水平,一併記入《國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與學業學習情況評定報告單》(附表二)。

本新聞共2頁,當前在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