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作文指導:散文的構思特點

構思技巧的鑑賞,是散文鑑賞題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散文的構思特點,歡迎大家參考!

【散文的構思特點】

什麼是構思?它是作者對自己將要動手寫作的文章從內容到形式所作的總體構想。是作者把生活素材進行精心的構制,使之成為具有生命力的完整的藝術品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作者經營文章的匠心所在。作者如何將金絲銀線縱橫交錯地遍布於筆下,如何胸有成竹地“點兵遣將”,巧排“八陣圖”,從而使文章如“江河”九曲而不阻隔,如“關山”遮掩而不難越。這一期,我們就來談談如何賞析作品的構思技巧。

寫作要領

任何一篇優秀之作都離不開作者獨特而巧妙的構思。我們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構思技巧呢?

一、熟知常用構思技巧及藝術效果。

常用的構思技巧都有哪些呢?如首尾呼應、對比烘托、開門見山、以小見大、卒章顯志等等。為便於我們能較好地鑑賞某篇文章特定的構思技巧,我們最好能分類把握。從立意方面看,主要有托物言志、象徵、對比反襯、欲抑先揚;從選材組材看,主要有以小見大、形散神聚、巧設線索;從結構安排看,主要有照應、伏筆(鋪墊)、懸念、層層深入、總分總結構等等。並熟悉這些技巧的藝術效果。如懸念法的扣人心弦,誤會法的跌宕多姿,抑揚法的波瀾起伏。對比法的強調突出,層進法的縱深剖析,側面描寫的烘托藝術等等。

二、把握鑑賞構思技巧方法。

文章構思有技巧,鑑賞構思有方法。如何才能將一篇文章運用的構思技巧分析到位,鑑賞中肯呢?以下方法可以參照:1、從分析文章的段落層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構思全文的。2、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運用哪些技巧來突出中心或吸引讀者的。3、從表現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為什麼要運用這些構思技巧。 4、能用準確規範的語言表達,即運用規範的鑑賞性語言來分析和評價文章結構方面的特點,使文章上檔次,有底蘊。

三、形式要服務於內容。

一切形式都是為了服務於內容。一篇文章獨特而精巧的構思也是為主題服務的。因此分析構思技巧時必須聯繫這些技巧對表現主題的作用,必須評價這些構思特點對文章表達效果的促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緊扣文本,深挖內涵,使賞析短文敘議結合,評析結合,彰顯這種文體的體裁特徵。

原文輸入

給生命配樂

侯建臣

有時候走在街上,總想哼一種調子。不管是什麼調子,也不管跑調不跑調,就是很隨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著哼著,就發現原來那調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腳步合拍的。哼著哼著,也就發現那調子原來也和自己的心跳聲是合著拍的。

其實慢慢地發現,我們有時在幹活的時候,有時在沉思的時候,有時在痛苦的時候,有時在快活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地哼一哼。哼一種老調或者哼一種新調或者就順著我們的心跳哼一種不是調的調。那調要是讓別人聽了實在難聽極了,而我們那時覺得是那么動聽。

那是真的動聽,是全身感到舒暢的動聽。那一刻就覺得是天底下沒有什麼比那種調子更讓人覺得動聽的了。而且我還發現一個人不管是煩惱的時候也好痛苦的時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種屬於自己的調子,就會慢慢地變得開朗,眼前的路也就開闊起來。

我曾經好多次見過父親一個人一邊幹著活,一邊隨意地哼著,父親是一個木工,他一般戴著一頂很破的帽子,帽沿兒朝一邊歪著,在帽子下面插著一支鉛筆,他一邊揮動鑿子鑿著木頭,一邊哼著調子。他在陽光下的影子顯得十分生動。父親的調子是那種很粗放的調子。我也曾經多次見過母親一邊收拾著家一邊哼著,母親哼得很細很細,被人聽到了她就會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開始哼了。其實那時我們的家是很困難的。父親和母親身上的擔子也很重,可他們卻會不時地哼出他們心底的鏇律來,父親和母親都是這個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們一邊幹活一邊哼歌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很美很美,他們是在從心底燦爛他們的人生,他們是在用心歌唱他們所正在過著的生活。很多年後我一想到小時候見到的父親和母親一邊哼著歌一邊幹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動不已。很難想像一個能夠很隨意地從心底哼出歌的人會不熱愛生活,會厭倦人世。

記得很小的時候。一個人天黑的時候要從一個很遠的地方回家,因為路遠,而且還要經過一塊墳地,所以就很害怕。總感覺有什麼東西就跟在自己的後面。於是在心裡一遍一遍地說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訴誰似的。但這一招並不起作用,因為自己的心裡很清楚並不是一個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響,在黑夜的曠野里就只能聽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覺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時候,哼歌讓我給自己創造了自信,使我從容地走過了一段本來就應該是很艱難的路。我就想父親和母親在哼歌的時候是不是也在為自己創造自信呢?在繁雜的生活面前他們肯定也會感到壓力和沉重。但哼著哼著,那些東西就顯得很輕很輕了。我曾經問過他們,母親沒說話只是笑著,而父親則是在沉思什麼的樣子,他們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們的笑容里和沉思著的眸子裡了。

生活就是這樣,父親和母親用他們心中的鏇律使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起來了,倘若他們整日愁眉苦臉,很難想像我們當時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生活有時是一場大型交響樂,但生活有時又是很單純的二胡獨奏;生活有時是激越的,但大多數時間則是小河一樣靜靜地流著。誰想讓生活永遠澎湃著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而流動著的生活更能讓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讓人陶醉其中。

樂於給自己的生命配樂,起碼說明我們還是很看重我們的生命,說明我們的生命還有值得我們為此而幹下去的東西。我們也就會活得有滋有味。而給自己的生命配了樂,我們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鏇律,有讓我們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人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文本解讀

生命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又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這中間的過程就是幸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如何贏得生命過程的幸福?作者告訴我們,給自己的生命配樂,我們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鏇律,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作者娓娓道來,先講父親和母親在生活的艱難中哼歌為自己創造自信,讓心頭的壓力和沉重變得輕鬆,然後又敘說自己小時候黑夜走過墳地時哼歌,用心中的鏇律幫助自己走過那段艱難的路的往事,從而引導我們思考:給生命配樂是自信的表現,不妨試著把嘆息、苦惱交給那些讓自己感動的“調”,讓自己每天都生活在陽光里。

賞析範例

以小見大,理趣盎然

——賞析《給生命配樂》的構思藝術

《給生命配樂》一文從生活中隨口哼歌的現象切入,夾敘夾議,以小見大,揭示了人生的真諦,給讀者以人生的智慧。

夾敘夾議,充滿哲思理趣。這篇散文融記事、寫人於一體,熔議論、抒情為一爐,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如文章第四段寫父母在艱難的境況中仍然樂觀地生活,邊幹活邊哼歌的情景,作者連用11個“一邊”,再現了父母在勞動中自然而然地哼著“隨意”的生活場景,生動傳神地塑造了父母的形象,表現了父親對生活的熱愛。最後作者又巧運生花之筆,既抒情又議論,點明了這其中令人感動的原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以小見大,揭示人生真諦。作者暢談自己在街頭哼歌的感受、父母在艱難生活中哼歌的燦爛和自己黑夜走過墳地時哼歌的自信等小事,由隨口哼歌這一普通的生活現象出發,深入思考人類的生存的真諦,最後水到渠成地揭示文章的主旨:給自己的生命配了樂,我們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鏇律,有了讓我們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文章以小見大,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生命感悟。

總之,全文圍繞“給生命配樂”的話題,敏銳地發現生活,表達了“用心歌唱生命,自信、勇敢、樂觀地面對生活”的真諦。

感情表達賞析短文寫作要領

要點回顧:高考中選用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是情文並茂、耐人尋味的散文。同一種景物、同一種狀況、同一種遭遇,由於處境不同、個性迥異,往往會激起作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懷。因此這些文章一般都採用了個性化的表達,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中的情感,除了會留下時代、社會的痕跡外,往往還會烙下作者獨特個性的印記。這一期,我們來談談如何賞析文學作品的情感。

寫作要領: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切景語皆情語”,文學作品中要表達的情感通常不是直露的,它往往蘊含在寫景狀物或記人敘事中。如果我們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認真閱讀文本,正確把握蘊含在景物、場景和事件中的思想感情,並掌握這一類賞析短文的寫作要領,那么就一定能妙筆生花了。

一、反覆誦讀,體味語言。鑑賞的基礎是對文章內容的感知能力,由“感”入“悟”,才能體味文中滲透著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首先要“披文以入情”,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來解讀語言文字,來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進而感受深沉的情思、優美的意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懂文章,弄懂文意,是我們鑑賞情感的第一步。

二、知人論世,探討根源。文學作品中所寫的景物、場景或事件都寄託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作者在什麼情況下覽物賞景、記人敘事,文章中不可避免地會帶上此時的感情色彩,或帶有某種感情傾向。所以我們在賞析作品的情感時,要儘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從而更深層次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三、揣摩技法,規範表達。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種獨特的地方往往就是獨特的藝術技巧。藝術手法因文而異,有的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抒發情感;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我的空中樓閣》是通過虛實相生、多角度定景換點描寫心愛的小屋來表達自己的情志;而有的是將自己的情懷植根於生存環境當中,通過這些環境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原文輸入:

解不開的鄉愁(幽墨)

①我又一次失眠了,在這個初秋的夜晚。我嘗試了許多催眠的方法,試圖使自己進入睡眠狀態。無奈之下,我便決定聽收音機以度漫漫長夜。“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我曾很奇怪,像費翔這樣一個七尺男兒竟會唱出這么一首落寞、辛酸的歌。我一直認為男兒志在四方,不應太眷戀鄉情、友情。直到有一天,當我背上行囊,離鄉別井來到異鄉求學後,才發覺自己常被一股濃濃的鄉愁籠罩著。

②我的故鄉躲藏在粵北山區一個偏僻的角落裡。與繁華的大都市相比,我的故鄉就更顯得貧困、落後與蕭條。故鄉沒有什麼好看的風景,唯一的風景就是山!山!山!密密麻麻的山像一張大網,把我的故鄉罩住。層層疊疊的山也像一道道屏障,把我的故鄉與外界隔離。我曾十分厭惡故鄉的山,因為它,才令我的故鄉這么閉塞、落後、貧窮!我曾想逃離故鄉那討厭的山,到繁華的都市過一種新生活。因為我不想永遠困於一方,過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生活。如今,我終於逃出了大山,來到一個繁華的城市求學。開始,我以為自己很快樂,因為我不再面對故鄉那壓抑的大山。於是我每日盡情穿梭在這繁華的城市中,以滿足一顆盼望已久的心。也許快樂是短暫的,又或許我從來都沒有真正得到過快樂。那天,當我拖著疲憊的身心徘徊在南來北往的人群中,看到一個個陌生人與我擦肩而過,我的心莫名其妙地產生一種落寞感。我快樂嗎?我捫心自問。這個城市對於我來說,是陌生的。我只是它的一個匆匆過客,我永遠都不可能屬於它。我是屬於我的故鄉的。

③“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的這句詞令我慚愧不已。一直以來,我都用一種厭惡的眼光去看待故鄉,從沒試過用另一種眼光去看。若不是漂泊在他鄉,我可能永遠都無法領悟故鄉的美。

④故鄉四面都被青山擁抱著,從上空看,它酷似一口枯井。故鄉的山長滿綠樹且高,由於山高,在地上看天空的雲,總覺得雲就從山頂飄浮而過,弄得年幼的我總鬧著家人帶我去山上摸雲。故鄉的田野總是最熱鬧的。春天,有勤勞的村民在那裡撒下綠色之網;夏天,有無數的青蛙在那裡歡快地歌唱;秋天,有喜悅的豐收者從那裡挑走一擔擔的金子;冬天,則有許多活潑的孩子在那裡嬉戲。我特別喜歡雨中的故鄉。下淅淅瀝瀝的小雨時,那細小的雨珠給故鄉蒙上一層白色的紗巾,令故鄉看起來有種朦朧美。下傾盆大雨時,那發狂的雨水從山上的小溪猛衝而下,形成了一條條壯觀的小瀑布。

⑤當第一道霞光划過黎明的天空,村民扛著鋤頭,挑著籮筐,牽著耕牛的忙碌身影隨處可見。當夕陽徐徐落下,炊煙裊裊升起時,喧鬧的故鄉又安靜了下來。辛苦了一天的村民終於可以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了。這時是故鄉最寧靜最安祥的時刻,儘管村口時不時傳來幾聲不知哪個母親呼喚孩子歸家吃飯的聲音。

⑥生長在鄉間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不用被父母逼著去參加自己不喜歡的培訓班,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乾自己喜歡的事。小時候的我是個頑皮的野丫頭,坐不住的我常喚上一大群夥伴從村西竄到村東。而且常跟著男孩子們爬樹捉蟬、上山打鳥、下河摸魚。我的童年就是在蹦蹦跳跳中悄然而逝。

⑦望著窗外的一彎殘月,我的心納悶得很,為什麼這裡的月色這么黯淡?故鄉的月色可不是這樣的,它潔白、柔和。曾經有多少個夜晚,我和小夥伴們互相追逐在潔柔的月光之下。然而,這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費翔的歌早已隨風飄逝,孤獨的我害怕被黑夜吞噬。於是快步走向陽台,希望這微弱的月光可以驅走這令我畏懼的黑暗。

⑧仰望蒼穹,望著飄浮在天空中的幾朵雲,我的心突然有種衝動,希望自己可以化作一朵雲,飄蕩回故鄉。

文本解讀:

鄉愁,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的鄉土觀念早已深深植根於華夏兒女的骨髓之中。古往今來,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賦詩作詞,淚透紙背;有無數遊子離人夢歸故里,那份深沉濃郁、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滔滔不絕。本文以“鄉愁”為線索,第一段引用歌詞,定下全文深切、纏綿的感情基調。接著又宕開一筆,寫“我”來到異地求學,穿行於陌生的城市,產生落寞感,勾起思鄉之情。然後又濃墨重彩地描寫故鄉的美景、詩意的生活和幸福的童年,含蓄地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後以眼前的殘月與故鄉的明月對照,思鄉之情愈發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