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議論文例文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議論文教學是一個難點問題。相對於散文、詩歌來說,學生對議論文的學習興趣不大,認為議論文枯燥、單調。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初三議論文例文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三議論文例文一

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現在,不是有許多的人追求時尚潮流,那寬以待人的傳統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時尚,為什麼卻很少有人這樣去做呢?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當你做錯一件事的時候,就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那么,相反在別人做錯事的時候就會希望得到你的原諒。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對別人寬容一點,那別人也會在你做錯事的時候對你寬容一點。

凡事做到寬以待人是我們學生甚至我們一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胸襟寬闊,氣度恢宏,所謂“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他們能善待一切的人,包括做錯的人、傷害過自己的人。

有這樣兩個故事。德國大文家歌德一次外出散步,在小路上碰到一位曾經對他的作品提出嚴厲批評的評論家。這位評論家盛氣凌人地對歌德說:“我從不給傻子讓路!”而歌德卻說:“而我正好相反!”笑容可掬地為對方讓路。還有一個故事是:我國周與美國總統相間,美國總統對周說:“你們中國人就是這個樣子啊,一個個彎腰駝背的。”而周卻笑著解釋到:“我們中國這幾年一直在走上坡路,自然要辛苦一點彎著腰走路。而美國在走下坡路,腰自然是直的。”歌德與周的忍讓、機智和幽默不僅巧妙地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而且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

我們學生之間的衝突只是一些煩瑣的小事,為何不學習去寬以待人呢?那么我們在想一想,如果我們同學之間乃至國家之間都做到了寬以待人,世間上還會有矛盾與戰爭嗎?

初三議論文例文二

在中日兩國聯合舉辦的“中日兩國聯合探險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一路叫苦,不能堅持,不能自理;而日本孩子卻一切安排得有條不紊。這些留給了我們什麼?是地毅力的深深思索。

富蘭克林說:“惟堅忍者始能遂其志。“這話明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個人要想在某方面取得好成績,就得有毅力。我想起劉禹錫的詩:“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得金。“初讀時覺得此詩很美,復讀時,才覺得其中蘊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成大事必經艱苦地跋涉。

縱觀古今,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更必有堅忍之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幼年讀詩讀得“口舌成瘡“,寫字寫得“手肘成胝“:大政治家范仲淹有“粗茶淡飯礪壯志“之說。他們之所以成才,是因為有堅忍的毅力啊!先人尚且如此,後人豈能甘做“籠中之鳥“呢?不,少年兒童應更勝一籌。

同學們不會忘記劉伯承將軍吧,他左眼中彈後,為了保護腦子,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在手術中拒絕使用麻醉藥,這是怎樣一種堅忍的毅力呀!

人只有具備堅忍之毅力,才能在生命中寫出優美的音樂。尼采說:“沒有礁石的陰擋,怎能擊起美麗的浪花。“青年人是驕傲的,少年兒童更是驕傲的,他們飽含著熱情的勇氣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弄潮兒。

勝利的鮮花,從來就是在風雨中綻放:榮譽的桂冠,總是在鬥爭中用荊棘編織。中國少年兒童的父母們啊,放飛你們手中的鮮花吧,讓他們飛到風雨中,去拼搏,去鍛鍊。這樣,能使他們開得更旺盛,更燦爛。

初三議論文例文三

假如我是一隻刺蝟,本性就是“沖”與“刺”,在“衝刺”中磨練自己,只有不斷的努力磨練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只有不斷的努力磨練自己,才能握緊戰勝困難的寶劍;只有不斷的努力磨練自己,才能乘上到達夢的彼岸的航班。讓我們在磨練中共同經受“水與火”的考驗吧!

一、“刺”被磨平

“只要工夫深,鐵棒磨成針。”我面對一本本練習冊,解答著一道又一道無法逃避的“題海戰役”。我在磨練中長大,我為著眼中的“重點”,心中想著“拼搏”。我在求知的海洋里探索,經過多次的磨練,“刺”變短了,得到了經驗和教訓的碩果。在磨練中,我們逐漸長大變的成熟,心中便有了把握,我將在磨練中使我的人生更加燦爛輝煌。

二、“圓球”

我的艱辛,使我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我成了“圓球”,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滾越快,這是我階段的勝利,使我有了信心,讓我有勇氣迎接更多的挑戰。

三、“刺”又長了出來

突然,我碰到了美麗的柔裙,那是智慧的象徵雅典娜,她是來給我頒發“榮譽證書”的,並給我指點我以後的征途,讓我重新振作,告戒我“不要為一朵花停留”……告別智慧之神雅典娜後,我把自豪留給了記憶,把記憶當作課堂,繼續“衝刺”。

一路上我看到了高山河流,日落餘暉,原野荒地……這些都是我在磨練過程中的收穫,我要開創一個已我命名的時代,我要以“衝刺”為信念,以“逆境造就偉人”為座右銘,不斷的磨練自己,不斷進去,不斷創新。

假如我是一隻刺蝟,我會不斷的磨練自己,我會把“衝刺”當作我的信念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