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的調研報告1200字

文物保護,指的是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採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損害的措施這個過程叫做文物保護。關於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的調研報告內容如下。

關於文物保護與發展旅遊的調研報告1200字

南京被譽為六朝古都,雨花台區是古都的南大門,自六朝以來一直被視為風水寶地,轄區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文人墨客雲集歷史遺存、文物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古語云:“出了南門儘是寺,南朝四百八十四”這正是雨花台區人文環境的縮影,名聲遠播中外。悠久的歷史,燦爛豐富的文化積澱,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蹟。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渴望有文化品味高、路途短,既可回歸自然,又能尋古探幽的休閒遊憩場所。xx年雨花台區委、區政府就提出了“精做南部風光旅遊區” 的發展戰略,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全面促進了文物資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了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與利用,將其培養成為新的經濟成長極。

“出了長乾過了橋,紙錢風裡樹蕭騷。若無六朝英雄骨,牛首諸山肯爾高。”雨花台區區域內丘陵綿延起伏,從古至今,是歷史各個朝代南京地區墓葬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其中:國保級2處、省級7處、市級15處、區保區控24處),有明浡泥國王墓、明寧河王鄧愈墓、明鎮國將軍李傑墓、明虢國公俞通海墓、明文學士方孝孺墓等等。

悠久的歷史還為雨花台區留下了一系列名人軼事。南朝梁代武帝時,高僧雲光法師講經感動佛祖,落花如雨的傳說;南宋抗金英雄岳飛大戰牛首山精忠報國的軼事;古汶萊國與中國友誼交往的歷史見證;伊斯蘭教學者劉智遊學、傳教、著書、立說的故事;弘揚民族氣節,異域忠魂的抗日九烈士的事跡和為革命捐軀的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史料等。這些都為雨花台區的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資源。

一、文物古蹟是一項重要的資源

走進自然,探古尋幽,接近歷史,了解過去,是旅遊者的共同心理。文物古蹟為旅遊者帶來了接觸歷史、了解歷史最為直觀的感受,使人們能夠在旅遊中真切體會人類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文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物證,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反映,它沉澱著豐厚的歷史信息,涵蓋人類各個時期的傳世絕作。它既是開拓旅遊事業,促進經濟繁榮興盛的重要載體,又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遊覽文物古蹟時,可以學習到大量知識,掌握許多歷史信息,可以滿足人們的探古、探幽、探奇和求知等方面的需求,在學中游,游中學,這樣學的輕鬆、愉悅、有趣。

我國是個有著50xx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物古蹟眾多,比如:世界八大奇觀之一秦朝兵——馬俑;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宮——故宮等等,這些文物古蹟支撐起我國旅遊事業發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國旅遊業的特色,很大程度就體現在古老的東方文化魅力。大多數國外的遊客到我國旅遊是充滿著對東方文化神秘感,是為了探尋古老的華夏文化。

在文物部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大同”。近幾年來,大同市以文物保護促進旅遊開發,以旅遊發展帶動文物保護,拉動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xx年,大同市接待國內外遊客近300萬人次,經濟收入達13億元,占大同市國民經濟收入的6.9%。據統計,今年“五一”黃金周,雲岡石窟接待遊客五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76萬元。

二、整合文物資源 強化文物保護

我們應充分有效地整合文物資源,開發利用好文物,著重培養文物經濟,全面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為此,應做到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高標準規劃

文物保護事業長久以來,形成了政府包辦,文物部門跳“獨舞”的局面,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明顯滯後於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步伐,成為經濟發展的“短腿”。其原因是深受計畫經濟的影響帶來觀念的陳舊和規劃的滯後性。首先,要更新觀念,把“死保”與“活保”有機結合起來,即文物保護必須堅持“死保”的精神,採取“活保”的方式。在“活保”的思路上要根據文物的不同價值、不同區域環境和城市發展趨勢,依託旅遊開發,在開發旅遊景點同時“借雞下蛋”,爭取使文保單位成為新興的開發點,以便得到修繕上的專款和政策上的扶持;其次,在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規劃指導思想上充分要體現文物特色與旅遊發展相結合的戰略。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不要搞低水平的重複建設,要保持其原汁原味,修舊如舊,景點建設要追求歷史信息,以古制勝。要注重特色,彰顯文物的特點,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如位於我區鐵心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浡泥國王墓,文物部門、區旅遊局和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巨資xx多萬元,進行了文物景點的修繕,環境的出新,打造出全國唯一一座具有汶萊特色的,象徵中文友誼的——汶萊風情園。據不完全統計,該園今年五一期間共接待遊人2萬餘人,成為我區旅遊業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