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隨筆作文

端午節不僅僅是吃喝玩樂,還應感悟到一些文化的東西。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端午節隨筆作文,一起來看看。

端午節隨筆作文篇1

五月初五,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汩羅江邊,徘徊的你內心充滿矛盾與無奈。憶當年你如此為國為民,想拯救在水深火熱中的楚國,毅然於朝堂之上公然頂撞楚王,力主聯齊抗秦,楚王卻聽信饞言,將你趕出都城,流放至此。而如今大好河山已毀於一旦,看著秦國大軍的鐵蹄一步步在國土上踐踏,國土一寸寸地淪陷,痛兮、哀兮。此時此刻心中的悲痛無法用言語表達,只有那狂風暴雨懂你心知你情。

江水洶湧,拍打岸邊,唯有《懷沙》是你的心聲,“……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你就這樣以身殉國,縱身一躍,就此離開了我們,去尋找你心中的光明公正之地,去實現沒有完成的抱負。

你就這樣離開了,你可知道我們有多么的傷心嗎?多少人在汩羅江邊為你流淚,多少人在汩羅江中尋找你的身影,為了讓你不被魚兒打擾,人們在江里投放下飯糰。你的《離騷》、《懷沙》等也成了驚世之絕作。

你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不管過了多少年,只要每逢五月初五端午之際,飄香的粽子和江上的龍舟寄託了我們對你的思念,而張耒的《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更讓我們為你愛國之情而感到無比自豪。也為你在黑暗時沒有尋求到伯樂而感到惋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標。

端午節隨筆作文篇2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為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為屈原而流傳於世的。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為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為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包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粽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粽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託著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和眾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雖是眾說紛紜,卻也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的想像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澱,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託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愿。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為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恆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為新時代我們引以為豪、為傲的民族瑰寶。

端午節隨筆作文篇3

榴花開,箬葉飄香,菜場裡那些巧手的老婆婆早已擺好自家包的粽子。看著這些小巧玲瓏的粽子,我想起兩年前的端午節。

那天,外婆早早地準備好箬葉、糯米和絲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我自告奮勇地說:“我也來包粽子吧!”說著就跑到外婆身邊坐下,學著她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輕輕翻轉,把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一些米粒從裡面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裹住,可是米粒一點也不聽話,又從另一邊跑出來,我只好再拿一片箬葉裹住它就這樣裹來裹去的,我的粽子成了“粽子王”。最後,我用絲線把它緊緊綁住。拎著這個超級肥大的“粽子王”,我滿腹不解:“這稜角分明、清香四溢的粽子,是什麼人發明的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民划船想去救他,可是沒撈到他的屍體,只好把大米等投到水裡祭奠他。後來用箬葉把米飯裹起來投到水中,做成菱形是為了不讓魚蝦啄食。所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包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佩帶香囊這些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喔,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美麗的傳說。今天可要多包幾個粽子呀!”我說。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想,年邁的外婆一定包好了粽子在門口盼著我們的到來。我已長大,再也不會像當年那樣調皮地包“粽子王”,但那年的端午節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