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粽飄香隨筆

端午節,粽飄香,那是溫暖的味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端午節粽飄香隨筆,一起來看看。

端午節粽飄香隨筆篇一

“五月五,是端陽”。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來了,按照習俗在這一天人們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飲雄黃,游百病。有的地方還進行龍舟比賽,總之這一天既能體現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又能體現民俗的歷史,展示了濃濃的民俗氣息。

這些民俗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包粽子了。

端午節這一天,媽媽早早地在廚房忙碌著。她拿出了造以準備好的糯米、粽葉和豆餡、小棗,準備包粽子。我湊上前去自告奮勇地說:“媽,我幫您一起包粽子吧”!“好啊!”媽媽爽快地答應了。說乾就乾,我擼胳膊挽袖子,捧起粽葉就包,不是生生撕開了粽葉,就是將其打成了其他有趣的圖形,一個也沒包成。我一急,又撈起幾片粽葉,這時掛在衣襟上的“小五毒”跑了出來。靈機一動,“媽為什麼奶奶要把拴著蛇、蟾蜍、壁虎、蠍子的掛飾縫在我衣服上?”媽媽看出了我的窘樣,一邊手把手的教我,一邊對我說:“因為端午節在古代人們心中是毒日、惡日,在衣服上縫這種“五毒”是為了祈福解災。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加上蛇蟲繁殖容易咬人,我了驅災避害,所以形成了這種風俗。“噢!是這樣啊!奶奶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做這個掛飾,是希望我健健康康、沒病沒災。”“對呀!你奶奶可疼你了。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麼要包粽子嗎?”“知道!包粽子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相傳,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懷抱大石,悲憤投入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機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改用艾葉包裹,用五色絲線捆好,投入江中,表達了後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粽子也就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

“行啊你!知道的挺多的”

“那是!”不知不覺中,盆里的粽子越來越多,我也能掌握了包粽子的要領。將一個個玲瓏的粽子放入高壓鍋,我陷入了漫長的等待。說來也真是氣人,這粽子在鍋中還沒蒸太久,那粽葉所散發出的淡淡清香就突然變得濃郁起來,將我們這些孩子的饞蟲都勾了出來。等待也是對人的一種考驗啊.........

今年的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更親自感受到了端午節濃濃的民俗氣息,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飽含長輩對我們的愛。我們要把祖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粽飄香隨筆篇二

這是記憶中飄香的端午,放在心裡溢滿了馨香,今兒把艾香散飛,凝成一隻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題記

青青艾香飄端午,濃濃情思粽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萬家歡樂樂萬家。

端午時節梅雨紛飛,龍舟競渡江河湖海。急鼓聲聲震天響,萬水千山“粽”是情。一年一度的龍舟節,粽子節,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趣事,還是童年時最為好玩,我的思緒又隨著粽香,回到了歡樂的兒時記憶深處。那裡有我可愛的家鄉,歡樂的童年往事。艾葉青青門前掛,粽香濃濃四處飄。憶起童年家鄉事,幾多歡樂幾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們家鄉,那天,家家戶戶都是要在門前掛上青青的艾葉菖蒲和別的叫不出名來的青藤避邪祈福。我們小孩子們最為高興,因為可以名正言順地為家裡做點事啦,我們成群結隊,興高采烈地上山采青,把那一簇簇綠色青翠的散發著草木清香的艾葉菖蒲等青藤採下來,順手用一根青藤綁起來,紮成一小捆,拿一根樹枝或竹枝穿插著,兩小夥伴一組,快樂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趕。然後把摘來的艾葉等青藤分了,因為不夠高,拿上個小板凳墊在腳下,把採摘的艾葉菖蒲掛在自家的門前,那綠色青翠的艾葉,散發著濃濃的植物天然香味,好聞極了。我們小孩子家家串門,看在眼裡,喜上心頭,也為那些獨居老人家門前掛上一把青青的艾葉,以表節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媽媽便要把白天摘來的艾葉、柚子葉、長命草等我不知名的葉子煲成水,用來給我們一家人洗澡以驅邪。在那時只覺得用這些葉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沒想到可以驅邪什麼的,只是晚上倒是沒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膚了,哈哈,睡覺也香甜了。這種傳統,到今天媽媽每逢過年過節的,都會像以前那樣,到青草涼茶鋪買來給我們弄葉子水來洗澡。只是現在遠離了鄉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採摘的樂趣了。童年端午樂趣,也唯有在夢裡依稀了。

端午節還有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時我們家鄉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種類,只有那種純純的家鄉口味,唔,特別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種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獨特,輕咬一口,滿齒噙香,透著自然的草木清香,這是家鄉的味道,愛極了。如果你偏愛吃甜點,則可剝了粽子,輕沾白沙糖,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包粽子時,我們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哈哈,因為不在包只在吃,那時的我們確實是好吃的,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平時沒有什麼好吃的,逢年過節的,就最高興了,因為有好吃的在等著我們了。不像現在的小孩子,吃什麼都是長不好,也不知吃什麼叫滋味,像童年的我們,吃嘛嘛香,多簡單多快樂的童年啊,嘿嘿……

還記得我奶奶,最愛吃這個粽子了,那時,我們一家圍著奶奶團團坐著,嘴裡邊吃著香甜美味的家鄉粽子,邊聽奶奶絮叨著南湖老家鄉的往事。奶奶也懷念舊時往日,只是老家鄉南湖,因築了水庫,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國。據我奶奶說,她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裡忙外的,給兒孫們包上美味的粽子。居然還有鹹蛋肉粽子,我爸爸小時候吃過,據說可香了。輕嘆一聲,奶奶輕咬一口手中的粽子,眼光微微閃著淡淡的幸福,仿佛在吃著太婆婆當年香香的,無可替代的粽子了,引得我們也直流口水。粽子還是粽子,只是吃在嘴裡,心裡憶念著已故去的親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脈親情,在這個粽香飄飄的端午節,有著濃濃的思緒飄著,天上人間粽(總)是情。

奶奶也會給我們講端午節的故事,說農曆五月五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我們家鄉習慣叫五月節。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記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終生憂國憂民,卻屢遭排擠陷害。一紙《離騷》,滿腹經綸,終化泡影。最後,詩人竟魂歸汨羅江。後來,為記念屈原,端午節也叫“詩人節”。

猶記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時期,一到端午節前,家門前那條清清的新豐江水,就會隔水傳來,那鼓聲陣陣,吆喝聲聲,“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齊聲同氣的劃漿聲勢。那漂流在江河上紅的,黃的色彩鮮艷的龍舟隊伍,在記憶的長河中,永遠難忘記。有一年賽龍舟,天空飄灑著龍舟水,爸爸帶著我們,奔走在沿江路,追著龍舟跑。龍舟在水上,我們在岸上,觀眾無數,都在隔岸吶喊助威。儘管天空還飄灑著雨,我們亦不管不顧,只為這一年一度熱鬧的端午龍舟賽。

中國的端午節,有著濃濃的歷史文化,神舟大地上,在端午節前後,便有著濃郁的傳統節日風味。端午節對於我,也有著別樣的情懷。懷念家鄉,懷念親人,似乎總是在特定的節日裡更加的浮現在眼前,鑲嵌在心裡。

飄雨的端午,飄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飄來了端午時節的快樂往事,原來美好的事物在我記憶深處從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掛在家鄉門前的艾草青青還有那家鄉獨特的粽子飄香……在我的記憶長河裡永遠都是鮮活的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艾草青青,粽香濃濃。情思飄飄,思憶綿綿!最是一年端午香!在這個飄香的節日,每座城,每顆心裡,都溢滿了濃濃的端午節味道,在此,祝福親朋好友們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粽飄香隨筆篇三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的就是端午節,那個時候外公還在世,他老人家很喜歡吃粽子,外婆總是早早的就開始包起了粽子,我放學回家經過她家時,飢餓的我就開始狼吞虎咽,很是滿足的樣子。外婆是位很勤儉的舊時婦女,她最注重過節,每逢過年也好,端午節也好,只要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該有的東西從來不會少做,她總是說忙乎了一年了,也該好好的過個節了。似乎孩提時,對端午節的記憶,就是從粽子的香味開始的。

後來,母親也沿襲了外婆的傳統,讓我們有口腹之慾的享受。記得那年剛好是非典盛行,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去藥店購買了相關藥材,為我和弟弟製作了香囊,讓我們掛在脖子上。如今,已過去這么多年,那幾個香囊依然還在母親家裡掛著。

同時,農村習俗里,家家戶戶還會用雄黃和酒調和的雄黃酒揮灑屋裡屋外以及孩子身上,寓意辟邪、去晦氣。小時候的我,似乎對這些很不解。

在端午節那天,全家人早早地起來開始忙活。母親吩咐我去地頭上拔些艾草,但是我並不知道這個叫“艾草”的東西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草。母親告訴我,艾草具有濃烈的香氣,葉子類似於芹菜。在母親的帶領下,我終於認得了艾草。母親把拔來的艾草掛在大門兩側,說是能把不好的、邪惡的東西擋在門外。看著母親虔誠的樣子,我暗自好笑:一把草,能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日月更迭,歲月帶走了慈祥的外公,也讓當年那個不諳世事的我漸漸長大。現如今,又是一年粽飄香,端午節到了,在氤氳的香氣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又聞到了那粽香中包裹著的愛的味道……

其實,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是值得我們記憶的,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縮影。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和食物漸漸被我們淡化。因為對我們而言,再也找不到過去過節時的那種心情和渴望了。其實,過節過的就是一種心情,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回兒時過節的那種期盼心情了,但是看著滿桌的菜餚和各種端午必備的食品,看著圍著桌子平時忙碌很少能坐到一起的家人,歡歡喜喜地吃著喝著,所感受的是濃濃的親情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