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的讀書筆記

《蕩寇志》又名《結水滸傳》,清代俞萬春所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蕩寇志》讀書筆記,希望您喜歡!

《蕩寇志》讀書筆記

《蕩寇志》又名《結水滸傳》,清代俞萬春所著。大概和大部分人一樣,初聞《蕩寇志》是從國小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在文中曾寫到“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或許小時候甚愛讀書之故,尤喜讀歷史類小說,感覺應該是本有趣的書,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曾多次到書店去找書或者連環畫,或曾想老師或者大人們獲取一個答案,但最終都是一無所獲。如今細細一想,那段歷史的原因,他們肯定也是沒有讀過。

後來讀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其中有這樣描述,“《蕩寇志》與《水滸傳》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領,非死即誅,思想未免煞風景。”但魯迅先生也給了一個或許中肯的評價:“文章,是漂亮的,描寫也不壞,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採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一直以來忙於上學和工作,此書給我的印記也逐漸淡去。不曾想在20xx年的時候,無意之中在舊書攤上發現一本,如獲至寶,買了回來。然而翻閱了大概十幾頁,就有一種看不下去的感覺,對其中描述憤憤不平,怎么和《水滸傳》差別如此大,怎么能把梁山好漢都寫成了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凶神惡煞,而且都那么不堪一擊,實在是不能看下去了,隨手扔到了書櫃角落裡。

幾日前,收拾書櫃的時候無意又翻了出來,大概是實在無聊,打發時間,不曾想讀後竟愛不釋手,確實是一本值得讀的書。文筆的撰寫、人物的描述、情節的構思,絲毫不亞於《水滸傳》。難道是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變了嗎?竟然逐漸懷疑起李逵之流砍瓜切菜般的肆意殺人行徑,怎么能是英雄好漢所為呢?正如俞萬春所說,“心裡強盜,口裡忠義。殺人放火也叫忠義,打家劫舍也叫忠義,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義。”回想起學生時代看香港《黃飛鴻》時,也曾不能理解為何把義和團、紅燈照之類都描寫成殺人如麻、與民為敵的反面角色。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俞萬春生於清代太平軍亂前,早年曾隨父從軍,目睹盜賊橫生,百姓為賊所害,從而對盜賊深惡痛絕。他有感於《水滸傳》流傳民間,歌頌造反的強盜,覺得有必要寫一本續寫小說,以宣揚正道。在小說前言中,他認為施耐庵的《水滸傳》並不以宋江為忠義。而後來的羅貫中的《續水滸傳》,“竟說得宋江是真忠真義”。因此,他決定“提明真事,破他偽言,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借。”在《蕩寇志》中,梁山眾人沒有受招安、平方臘,而是危害鄉里,終於被剷除。

由於多方面原因,《蕩寇志》曾因被視作“污衊農民起義”而成為禁書。如今雖已解禁,但知之者少之又少,而且很多人由於受《水滸傳》先入為主的影響,也一直對該書呲之以鼻。目前,《水滸傳》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蕩寇志》,可以說根本就不在一個等量級上。《水滸傳》一百二十回,《蕩寇志》七十回,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說,前者可能讀著更為有趣,從“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角度,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後者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角度,描寫了禁軍教頭陳希真和女兒陳麗卿協助張叔夜掃平梁山,正法強盜。

該書起於道光六年(1820xx年),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其間“三易其稿”,歷時長達20xx年。作者不可不謂費盡心血,著書立論,要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借”。但也有觀點認為,俞萬春是個鐵桿水迷,著《蕩寇志》表面上醜化梁山眾好漢,實質是頌揚《水滸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眾人議。但不管怎么說,《蕩寇志》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的一部分,既然能流傳至今,肯定有可讀之處。不談政治,僅談讀書,茶餘飯後,聊以娛樂。

以上僅是個人讀後所感,學識淺薄,認知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