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讀書筆記

於《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下面小編為您帶來於丹《論語》第四章君子之道的讀後感心得,歡迎閱讀!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篇1

孔子有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家喻戶曉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養之總結,亦可視作古代讀書人終生奮鬥之目標。為何以此為標桿?在於它極好地概括了達到君子的幾重境界。

晚明大儒顧憲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夫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這段話堪稱將如何養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闢到位:修境即不斷學習、完善自我、確立志向、積極進取的過程;悟境即隨著人生經驗日益豐富,閱歷的不斷積澱,真正了解自身短長,領悟世界本質,走向成熟的狀態;證境則是對人生順逆已瞭然於胸,對世事無常已泰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雜的規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為“君子”?孔子身處時代,“君子”具有兩層含義:一指那些出身高貴、地位較高的統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能夠遵循禮樂的人。故《論語·學而》指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可知君子有其專門關注之事、用力之處,“本”即事情的根本之處。換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盡其職責,道便由此產生。

若要聞道,先須自修,這當從“修境”入手,此即古時讀書人求學之始。它分為三個層次:志於學、而立與不惑。志於學,便是自此開始,立志於要把一生奉獻給學問,奉獻給追求真理,這意味著人生目標的確定。意義在於:首先,學術研究和道義探討成為了人的終身事業,道統開始獨立於政統並高於政統;其次,此乃知識獨立、士人獨立的標誌;再次,士人不再是專家,不再是專業技術人員,而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擔當天下道義的君子儒。讀書人從此真正成為社會核心價值的承擔者,即擔道之士。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曾對君子擔道的重要性有過至論: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預知。正因時時可死,故必急求聞道。否則生而為人,不知為人之道,豈不枉了此生?若使朝聞道,夕死即不為枉活。因道亘古今,千萬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萬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則一日之生,亦猶夫千萬世之生矣。

從此,道統意識油然而生。

所謂而立,簡言之:其一,個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其二,有了自己的事業。此乃個人事業之起步期。試想一個人經過孜孜以求、苦苦努力,達到了而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學業有成,事業確立,身份得到充分認可,理想看似越來越近,那么這個人應呈奮發有為、躍躍欲試,躊躇滿志、銳氣十足之態。這種狀態固然頗佳,但尚遠遠不夠。他的見識、修為、眼光、氣度還不足以應對這個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所以,還需要繼續修煉,以至“不惑”,即對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動搖,對世間種種光怪陸離、紛紜複雜的現象,皆能泰然處之,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悟境”指個人修為之瓶頸期與突破期。雖說知天命是悟境,但並不意味著學習之終結,恰恰相反,這是君子修養的又一個起點。孔子講:“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上天”給你下達的“命令”、是“天”規定了的你的“使命”,那么你立身在世,所能做的事,只是去努力完成“天”“分配”給你的“任務”,這是你應該做的,也是你可以做的。於是你的人生經驗給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這個“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棄這個“位置”而“不到位”,則是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於“到了位”,你還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當於人生事業的再出發。唯有繼續前行,才能抵達君子修養的終點,也就是證境——耳順和從心所欲。

“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捨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這是清代學者焦循對“耳順”的解釋。說的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確意見不排斥他人的正確意見,能以公認為正確的意見為標準,同時吸取他人意見中符合標準的正確意見。順,就是通達不違礙,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異義,能採納他人的意見,那么無論什麼話聽來就不違於心、不逆於耳,能夠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正確的看法予以表揚,又能從他人的意見中分辨出不正確的看法而不予計較,不斤斤縈懷於心,如此就能順利通達,入耳入心。

耳順之後,便達至化境。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縱心,彼其縱之也,度不逾矩,而後縱之。”換言之,柳氏認為孔子之所以能夠從心所欲,是因孔子自認內心的欲望不會超出社會規矩的範圍,孔子有這樣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內心欲望是在規矩法度之內的。依柳宗元之理解,規矩是內心欲望的隱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欲望才可“後縱之”。反過來講,“逾矩”的欲望不可以隨便遵從。其實儒家亦承認人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各種不合禮法、不合規矩的欲望。在這一基本預設下,人心的各種欲望若不加限制,不以“道心”“天地之性”加以引導,人便隨著自身欲望之橫流而蒙蔽良知,從而生出惡念、做出惡行。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即經過長期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控制,達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內外打通,社會的規矩即我自身的規矩,社會規範內化為個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會規矩對我而言,就不再是約束,反而是內外相證、從心所欲的試金石。這種“自由”是一種道德境界,是此心純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種不去挑戰世俗禮法的心理自在。因為此時,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規矩允許的範圍里體會從心所欲的自在。

當然,世上諸事,往往知易行難。至於此三重境界,錢穆曾指出,“學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學與立與不惑之三階程。至於知天命以上,則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懸以存諸心中則可”。或許凡人終其一生,也難將修境、悟境與證境踐履殆盡,唯有默默懸於心間。君子何為?便是讀書人在不斷學習、修煉中竭力向理想狀態靠近而已。這恐怕便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妙處所在吧。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篇2

于丹《論語》心得出版已有20xx年之久,《論語》更是歷經千年,其中真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論語》的經典與偉大。之前為大家分享了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心得之二:心靈之道;心得之三:處世之道,今天接著分享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做一個善良的人。胸懷天下,奮發有為。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始終走的是一條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現。“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一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

君子的第三個標準: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字形像兩個人緊挨在一起。小人是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與君子和小人相處的不同?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說,同“悅”。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不高興。得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就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當他用你的時候,就會求全責備。

君子的言行,應該如何?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他不是作為一個器具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某個職業存在的。孔子說:“君子不器”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篇3

所以什麼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責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什麼人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能夠自內心厚道而去薄責於人,少苛責於人這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情懷是一種由內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不哭天搶地,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這樣嗎?不容易啊。

其實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抱怨社會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于丹教授認為,《論語》中對於學習的論述很有意思,它認為學習者有兩個目的,一種是為君子學,一種是為小人學,難道在學習的問題上也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嗎?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實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解讀。什麼叫古之學問為己呢,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人去做學問是為什麼,就像今天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種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就是學了一點知識以後把它當工具,比如說去寫文章、評職稱,作為一種技能謀一份職業,用這樣的知識和學問來取悅他人,在社會上為自己謀得一份福利,這就是被孔子所說的那種為人之學。所以孔子曾經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說:汝為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何謂君子學,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因為一個人,只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了解自己在這個坐標繫上的位置以後,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

應該說這是孔子對於標準一個明確的界定。什麼是君子,君子永遠著眼於當下,君子永遠要做自己內心一個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標從來不好高騖遠,我們看到了,孔子從來不說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孔子這裡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標系,從眼前做起,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實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說在一條小街上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圖把自己說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把這個大牌子掛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呢,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牌子,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想了想說難道我還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擺在那兒,結果那條街上的所有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這第三家牌子寫得是什麼呢?他寫得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