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符號互動論的讀書筆記:符號互動論的米德和戈夫曼

:符號互動論是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以下是作者在研究符號互動論時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談及符號互動論,不得不言及米德。米德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哲學思考的,他的思路是,通過對心靈與自我的社會生成過程的描述,進一步探索社會個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心靈(自我的內在精神活動)、行為(個體的外在實踐活動)、社會(群體意義上有組織的人類活動)逐級展開的背景下,進行他的思考。

簡單來說,米德就是通過社會心理學的方式,研究社會過程中的個體的活動或行為,根據個體作為其社會成員的整體行為,來理解個體背後的特定社會情境。那么,也必然會採用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則。其中也論述了行為主義的綱領,也就是通過有效的控制手段,來對個體的經驗用特定的情境表達,以便完成一般性的研究與陳述。這些通過心靈的作用,對各種事物產生一組特定的特徵,並使用符號來指涉事物內在的意義。這其中自我與交流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每個人所使用的符號都是共相,也就是每個個體的態度和互動過程都是自成體系的。對於不同人的意義表達是不同的。

需要提及的是“自我”的概念是,在社會情境中,每個人的自我指向他人而活動存在的。也就是我們在社會交往中,自己對於他人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自我。這個概念在戈夫曼的“擬劇論”中發展為一整套“印象管理”藝術的社會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中,人們通常會儘可能地獲得對方的信息,這背後的一個目的就是想著預先知道對方的期望是什麼,以及已經對他寄予什麼樣的期望。戈夫曼區分了每個人的表達有著兩種不同的符號活動,一種是給予的表達,一種是流露的表達。第一種表達一般是以言語為方式,傳遞某些廣為人知的信息,是較為傳統意義上和狹義的表達。第二種符號表達一般是以非語詞的形式,象徵更為廣泛的行動。戈夫曼是較為關注第二種符號表達,即流露的表達,不管這種表達是有意還是無意的。而且人們一般用第二種符號表達,來觀察對方言語與行動上的一致性,來檢查其言詞的真實性。比如文中戈夫曼舉了一個設得蘭島中,女主人在款待客人時,會觀察對方的吃飯的表情與速度來驗證客人說的“美味可口”是否是真實的。

為了維持情境定義與個人身份的穩定性,一般人們會選擇一種對自己有利的符號表達以及竭盡全力去維持。這也就產生了兩種原則,一種是要求他人以某種適當的方式來評價與對待自己,另一種是自己需要付諸行動來保持言行一致。因為情境定義具有明顯的道德特性,這也就對於其中的每個個體都產生一定的約束力。

而在維持這個情境定義的過程中,人們會用“防衛措施”來保衛自己的情境定義,用“保護措施”來保全他人的情境定義。這兩者結合起來,也就構成了維護個體在他人面前的印象管理的技巧。說到底,這種印象管理也就是在他人面前,他往往會有許多動機試圖控制他人對當下情境的印象。

通過由個體的印象管理髮展到一組人,也就形成了由多個參與者共同維持,相互配合的“劇班表演”。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個體還是劇班中,每個人的表演,都是不是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他人或者其他的劇班也有義務幫自己維持某種情境定義。

戈夫曼在其中運用了“框架”的分析,是指描述一組特徵的,共同構成了一種框架,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前台、後台、戲劇實現、理想化、神秘化以及誤傳等。在不同的劇班與中存在不協調角色,也存在不同角色的溝通,這也就設計了“污名”——即,個人身份受損。戈夫曼區分了丟臉和會丟臉兩種情形,前者是既成事實,後者是在某種突發情況下,其實質也就是信息控制,如何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現狀。其中也有從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會上三種情形來描述可能存在的污名化。與之相關的,也有一些共謀者幫助蒙受污名的人順利進行身份遮掩。當然也有成功,也有失敗的表演。

文天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