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最新南穎訪問記

南穎,延邊大學城市與生態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地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教育經歷……南穎訪問記具體內容請看下文。

1200字最新南穎訪問記

南穎是我的長男華瞻的女兒。七月初有一天晚上,華瞻從江灣的小家庭來電話,說保姆突然走了,他和志蓉兩人都忙於教課,早出晚歸,這個剛滿一歲的嬰孩無人照顧,當夜要送到這裡來交祖父母暫管。我們當然歡迎。深黃昏,一輛小汽車載了南穎和他父母到達我家,住在三樓上。華瞻和志蓉有時晚上回來伴她宿;有時為上早課,就宿在江灣,這裡由我家的保姆英娥伴她睡。

第二天早上,我看見英娥抱著這嬰孩,教她叫聲公公。但她只是對我看看,毫無表情。我也毫不注意,因為她不會講話,不會走路,也不哭,家裡仿佛新買了一個大洋囡囡,並不覺得添了人口。

大約默默地過了兩個月,我在樓上工作,漸漸聽見南穎的哭聲和學語聲了。她最初會說的一句話是“阿姨”。這是對英娥有所要求時叫出的。但是後來發音漸加變化:“阿呀”,“阿咦”,“阿也”。這就變成了欲望不滿足時的抗議聲。譬如她指著扶梯要上樓,或者指著門要到街上去,而大人不肯抱她上來或出去,她就大喊“阿呀!阿呀!”語氣中仿佛表示:“阿呀!這一點要求也不答應我!”

第二句會說的話是“公公”。然而也許是“咯咯”,就是雞。因為阿姨常常抱她到外面去看鄰家的雞,她已經學會“咯咯”這句話。後來教她叫“公公”,她不會發鼻音,也叫“咯咯”;大人們主觀地認為她是叫“公公”,歡欣地宣傳:“南穎會叫公公了!”我也主觀地高興,每次看見了,一定抱抱她,體驗著古人“含飴弄孫”之趣。然而我知道南穎心裡一定感到詫異:“一隻雞和一個出鬍鬚的老人,都叫做‘咯咯’,人的語言真奇怪!”

此後她的語彙逐漸豐富起來:看見祖母會叫“阿婆”;看見鴨會叫“ga-ga”;看見擠乳的馬會叫“馬馬”;要求上樓時會叫“尤尤”(樓樓);要求出外時會叫“外外”;看見鄰家的女孩子會叫“几几”(姊姊)。從此我逐漸親近她,常常把她放在膝上,用廢紙畫她所見過的各種東西給她看,或者在畫冊上教她認識各種東西。她對平面形象相當敏感:如果一幅大畫裡藏著一隻雞或一隻鴨,她會找出來,叫“咯咯”、“ga-ga”。她要求很多,意見很多;然而發聲器官尚未發達,無法表達她的思想,只能用“嗯,嗯,嗯,嗯”或哭來代替言語。有一次她指著我案上的文具連叫“嗯,嗯,嗯,嗯”。我知道她是要那支花鉛筆,就對她說:“要筆,是不是?”她不嗯了,表示是。我就把花鉛筆拿給她,同時教她:“說‘筆’!”她的嘴唇動動,笑笑,仿佛在說:“我原想說‘筆’,可是我的嘴巴不聽話呀!”

南穎訪問記到這裡就結束了,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