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感人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沒有溫情,只有殺戮;沒有憐憫,只有死亡,還有的是黑洞洞的槍口與一個個彈坑。小編整理了《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快來看看吧。

二戰感人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一:

正如這部影片的主題,八個人去救一個人,這樣的事在真正的戰場上可能不會發生。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的去執行,為的是不讓一個年老體衰的母親經歷所有的兒子都喪命於戰爭的噩耗。這種飽含人性的虛構其實早以打動人們的內心,讓我們不會再去過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歷史等林林總總的問題。這便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有形為無形,變虛幻為真實。

我不想在對開頭的20分鐘的震撼的諾曼第登入的槍林彈雨做過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經做過太多的褒獎和評述,而且我知道,無論我用什麼樣的文字努力去還原,較之史匹柏的鏡頭語言來說,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我還記得米勒中尉剛到岸上時候的那一怔和那一個片刻的周圍的死寂無聲,搖晃的眩暈的他的眼神環顧著四周慘烈情景。已經不能用驚愕來描述了,腦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無法接受!!前一刻的還在平靜中的他們此時竟然來到了地獄!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場景,因為在那時我第一次把自己置身於戰場上去身臨其境的感覺周圍的血肉橫飛。開頭的這場登入戲讓我想起了《盜火線》里的那場警匪對峙,同樣的真實迅速把觀眾拉入其中的氛圍。緊迫的節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過本片的人可能會更多的關注那個百發百中的狙擊手和他每次出擊前的那個招牌性的動作:親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確實很讓人神往,可這是斯氏對戰爭的神話描述,對戰爭傳奇的放大,所以他最後還是沒有逃脫死亡的厄運――人不可能憑一己之力來改變戰爭結果的。

還記得最先犧牲的那個士兵嗎?為了救一個毫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中槍身亡,而在之前他絲毫都沒有考慮過值不值得的問題,在他看來,這可能近乎一種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價是生命。

還記得他們放走的那個德國人嗎?最後反過來被他所殺時那種淒迷的眼神到底想說什麼呢?這就是戰爭,沒有所謂的仁慈嗎?

恐怕人人都會在那個士兵躲在樓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戰友已經快被敵人殺死的時候而近乎憤怒了吧!再我們眼裡,他懦弱的近乎無恥,在他自己看來,他可能也會痛恨自己吧,因為直到這樣的危難時刻,我們和他自己,才同時如此清晰的通徹了他的內心。

這便是戰爭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強烈的對比才能更深刻的彰顯人性。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我們那些平日裡隱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層的東西,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面對戰爭之時,會有怎么的表現呢?這是一個很讓你恐懼的問題,因為有時候我會發現自己竟然會感到底氣不足!

瑞恩,這個八條命換來的年輕士兵,並沒有令我們感到失望。正義勇敢的他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無法去扭轉什麼,因為大家已經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計任何代價。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轉移撤退以保全自己,而是留下來和這群熱血男兒共同作戰。這不是魯莽,而是一種高於生命的責任。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著,活的有意義,不單為自己,還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個忠魂。這將是貫穿他一生的動力。直到他頭髮花白的時候,仍然會為這些動力和自己的堅持激動的熱淚盈眶。

最後,當米勒中尉無力的躺在那,一槍一槍的射向敵人的坦克的時候,我從他即將熄滅的眼睛裡,甚至看不到一絲的絕望。直到最後的一刻他都在堅持,這種堅持往往能創造奇蹟。

轟隆震天的坦克爆炸聲和上空呼嘯而過的飛機,是一個昭示希望的開始。

其實奇蹟不光是電影中才有的神話,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里告訴我們的一樣: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了希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奇蹟了。

二戰感人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二:

《拯救大兵瑞恩》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中的故事: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親自下令, 派一個八人小分隊深入敵後, 將已在二戰中死了三個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國。為了一個而可能犧牲八個, 值得么?不僅中國人會發出這種疑問,影片中的小分隊成員萊賓也說:誰都有母親,憑什麼瑞恩媽媽的喪子之痛要比我媽重要?

導演史匹柏多次強調,他無意為了展示武力而血腥,“影片中的暴力鏡頭沒有一處是無緣無故的”,本片所展現的一切都是現代戰爭的客觀反映。事實也是如此,如果單以戰爭場景去衡量本片的好壞絕對有失偏頗,再逼真的效果充其量只停留在優秀軍事科教片的範疇,並不能實現理性的飛躍和流芳百世,強大而富感染力的道德論題、仁義與愛、人性亮點與生存價值等才是本片的精華所在,八個救一個所引起的廣泛爭議、觀念對撞和道義救贖等,使本片持久而真誠地被推崇和難以忘懷。如果要選出一個本片中最難忘的鏡頭,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出這樣一個畫面:一輛軍方小車緩緩開近雷恩家,正在做家務的雷恩母親悄然放下手中的活兒,當她面對走出車門的軍官和牧師的時候,她的身體不由自主地癱倒在地上......

二戰感人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三: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諾曼第登入無不被描繪成盟軍的全面勝利而被套上了那迷人而又光彩的光環。但自從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我對二戰浪漫的嚮往一下子被擊碎了,電影以密集的炮火和亂飛的子彈,帶我進入了那殘忍、邪惡的戰爭世界。

電影一開始就把我拉進了1944年的諾曼第。在這裡,沒有溫情,只有殺戮;沒有憐憫,只有死亡,還有的是黑洞洞的槍口與一個個彈坑。在電影中,有的士兵還沒到陸地就已被罪惡的子彈射中,有的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片,一個士兵正在尋找他那被炸斷了的手臂……在這裡,沒有對錯,只有生死。死人,躺在那裡;活人,則要為生存而拼搏。

人類自始至終都在控訴戰爭,控訴它對人類所造成的災難,對生命的輕視,對國家與人民所帶來的痛苦。我們控訴戰爭,我們反對戰爭。

“報米花姐姐”點評:小記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很強,通過你的語言,讓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過的這部電影。現在上國中二年級的你,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希望你繼續努力,勤思考、多寫作,給小記者訓練營中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