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化的苦旅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

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文化苦旅》

沉重地翻開這本散文合集,余秋雨借著山水景物的演化,為我們展現了文化的靈魂所在與人生的真諦,文化的盛衰,歷史的更迭、演變,回憶性的文字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人心中那一份倔強而又艱難的文化歷程。

正如書中所說:“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選自《廬山》)作者登廬山,議論廬山,談文人大會,寫下了這句話,其實孤獨並不是我們主觀上的期待,我們並不需要孤獨,但由於生活,人的生命歷程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並選擇孤獨,作者的見解十分深刻。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說道:“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這就告訴我們真正慘烈的悲劇是應運而生的,它能夠產生出悲壯,令人真正感到肉顫心驚的悲壯才可能是崇高的。現實中的一些人只是故作姿態,真正能夠融入自己本性才是真正的崇高。

“嚮往巔峰,嚮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余秋雨通過自己的經歷真正地袒露了心聲,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國老教授的影響,余秋雨因老教授遊歷我國許多的少數民族地區而產生了重新認識祖國文化的想法,並且開始了自己漫漫的文化尋訪旅程。他從尋訪的祖國大美景色中聯繫傳統文化,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他人、社會與文化的深刻感悟來寫,真正地有感而發,淋漓地展現了現實中人生活的真諦與人生的滄桑悲苦。

余秋雨在書中還激勵人們,不需怨恨自己的年少與年邁,倡導人應處於一種相對冷靜的狀態,學會思考人生,要兼顧年幼與年長者,實現一種雙向的疏離與一種雙向的撫慰,讓人灑脫、沉靜地立於生命終端。

他還對中國文人的自衛與自慰做出了深刻的認識,他指出這既是機智也是狡黠,譏諷中國知識分子不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志向,反而深深地躲進自然天地自娛自耗,這是無法與民族文化相配的,而會走向真正的衰落。

當人們為名利榮譽而奔波勞苦時,當人們為世俗的紛擾而打亂心緒時,不妨讀一讀這本書,書中不僅是對祖國大美河山的描繪與中國文化的深刻反省,還是一本勵志的書,余秋雨先生在不惑之年,踏上尋訪之路,探求的過程是苦澀而又艱難的,但人生在世,就像海邊的沙粒一般,再是極其微小,也會有自己生存發展的一片空間,做人就需自信,要學會沉靜灑脫,歷史的洪流也會記下一個人,甚至是一個民族亘古尤新的文化歷程。而這本書,又將給我無價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