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愛同行》有感

掩卷而思,一股大愛觸動了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吳斌,一個平凡的人,就在那生死關頭詮釋了責任,用生命創造了那震撼世界的大愛。

2024年5月29日中午,吳斌駕駛客車從無錫返回杭州。途中,一塊大鐵片從空中飛來,如炮彈般地砸碎擋風玻璃,擊中了他,他的內臟嚴重受挫,肋骨多根骨折……死亡的瞬間,他強忍劇痛,用那堅定的意志穩住方向盤,緩慢剎車,停車,拉手剎,打開雙跳燈,解開安全帶,掙扎著站起來,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告訴乘客注意安全……

就這樣,24名乘客安然無恙,而48歲的吳斌卻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去世。

這一切,只有76秒。吳斌用生命堅守著最後的76秒,他護住了24位乘客的安全。生死之間,吳斌用無言的行動,造就了大愛。他的愛,讓每一個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一個美麗的名字:吳斌。

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只能享受一個季節的熱烈的或者溫柔的生命。我們又何嘗不一樣、我們只能來一次,只能有一個名字。而你,你要怎樣地過你這一生呢、你要怎樣來寫你這個名字呢?

吳斌堅守著76秒,堅守著他本應的責任。在生死間,他何曾沒想過自己可愛的孩子,何曾沒想過自己的愛人,何曾沒想過自己年邁的父母,但他沒想過掏出手機打電話,他只用自己最後的力量,拯救了車上24條鮮活活的生命。

不禁讓我想起了1949年的那一次慘劇:新疆克拉瑪依的那場大火使舉國上下極度震驚。然而更讓人切齒痛心的,還是在火災現場某些“公僕”的表現。

當時市教委副主任唐建,市教委黨委副書記況麗,新疆石油管理局長方天錄等幹部坐在前排觀看演出。大火燃起後,他們既沒有維護現場秩序,沒有指揮場內人員疏散,更沒有向任何一個被大火圍困的中小學生伸出救援之手,而是以猛虎撲食一般的速度,從後排的學生中擠過去,沖向僅有的一個大門,全部得以生還。僅燒著幾根頭髮的方天錄,當即火速趕赴醫院,途中經過消防隊也不報警;在大火時,況麗憑藉著對友誼館地形的熟悉鑽進了廁所,又憑著成年人的力氣,把原本可塞三十人以上的廁所反鎖頂上,任憑孩子們哭喊也絕不開門;事後在廁所門外地上發現一百多具學生屍體。她還驕傲地告訴記者,“自己的逃生知識有多豐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在烈火中奮不顧身搶救學生的人民教師。他們完全可以迅速撤離現場,但他們頭腦中只有一個信念:把孩子們救出去。火災現場的40多名教師中,共有36人遇難。

同樣的事件,同樣的生死抉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選擇。身為領導,卻獨自逃生,他們從未想過他人的遭遇,與吳斌,其他教師相比,他們的生命是那么不值錢,他們空喊著:“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閉目沉思,清風徐過,大愛猶在。

今天,我們老師發給了我們一本書,名字叫《與愛同行》,我拿回家後迫不及待地讀了這本書。裡面寫的是一些名人或者是平凡人的感人事跡。

《與愛同行》里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大愛托起生命》裡面講述的是在2024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杭州的吳菊萍正準備出門,就看見了10樓的窗台上竟然有一個孩子在往外爬,大半個身子已經懸在外面。幾乎就要掉下去了。

突然人們驚呼:孩子掉下來了!吳菊萍聽見了,跑上前去把孩子接住。最後她和孩子都重重地跌倒在草地上,吳菊萍昏了過去。孩子得救了,而吳菊萍的手卻骨折了。

我讀完這個故事,感動得快要哭出來了。我懂得了愛的世界沒有力學。那一瞬間,一個平凡的女人創造了一個奇蹟。大愛是一種本能,責任是一種習慣,向善向美之心是人性中最亮麗的奇葩。讓我們記住那些平凡的善良與感動,讓愛一直傳遞下去!在生活中,關愛同伴就應該雪中送炭、雨中送傘,就應該肝膽相照、以心換心,就應該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我們在生活中要向吳菊萍學習,盡全力的去幫助別人,你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我曾想過“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吳菊萍的勇敢一接打開了通往人們心靈深處的一扇大門,使社會上真善美的愛心之花瞬間綻放開來。他的行為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平凡人地善良與美好,也折射出了社會對少年兒童的關愛。我們作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學會感恩,關愛這個社會,盡我們所能幫助有困難的人,用自己的愛心溫暖更多的人。用心去關愛別人,世界會因為你變得更加溫暖。

與夢同行讀後感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吳菊萍那樣有一顆善良、有愛的心,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