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科學大師的成才故事》有感

暑假期間,我讀了《科學大師的成才故事》這本書。書中講述了36位中國科學大師求學成才成功的不平凡的經歷。

他們有的家庭貧困,許多出自於貧苦農民和勞工之家;有的出自於偏僻、貧苦、落後的農村;有的家庭殘缺,不是失去母親就是失去父親;還有的本身體弱病殘……可他們都面對現實不畏懼。之所以他們能成才,不光是靠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而是各有自己成才秘訣,自己勤奮刻苦,鍥而不捨,永不放棄追求的勁頭,每個人都有一顆改變祖國命運的愛國之心。被稱為“橋樑之父”的茅以升從小就有當建橋建築師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發奮讀書,終於有一天,他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了。可當橋剛剛造好時,zf卻無奈要他炸橋,原因是為了不讓日軍利用大橋。12月23日,隨著“轟”的一聲新建的錢塘江的橋被炸斷了。茅以升長嘯發誓:“不復原橋不丈夫!”茅以升為日後修復大橋之用,將建造大橋的一圖一紙每份資料,全部珍藏起來。他盼啊盼,終於盼來了抗日勝利。到了1953年,錢塘江大橋全部修復,他終於實現了他的諾言。

婦科專家林巧稚5歲喪母,跟著父親,繼母和眾多兄妹生活。小時候的她學習成績好,在班中樣樣拿第一。19歲的她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有了做外科醫生的夢想。她決定去協和醫學院讀大學,可剛讀5年,父親就因為腦溢血而死。後來她成為了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不久之後,日寇占領了醫院。她便開了一家“診療所”,6年還不到,救護病案就達8887個。她終身未婚,為婦女兒童的健康和幸福操勞了60多個春秋,親手將5萬多個小生命接到人間,救護了無數個病人和產婦。為此,她沒有節假日,生活沒有秩序,休息沒有常規。

他們正因為能成為科學大師,是有原因的。首先,他們從小就在心中樹立了志向。這裡的“小”是什麼概念?一般都是五六歲、七八歲時,就開始發憤讀書。隨著知識的增加,年齡的增長,指向更加堅定,更加完美。其次,他們都有種拼搏的精神。他們的成長也並非一帆風順,遇到的困難也是重重疊疊,但他們並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屈服。而是迎著困難上,努力與困難抗爭,永不懈怠。堅信愛拼才會贏。他們從國小習就不偏科,讓我感動不已。而我們這些同學中就有人愛數學不愛語文,有人愛語文不數學。

看完這本書後,我懂了許多:這些科學家們的傑出成就,跟他們的勤奮和好習慣是分不看的,更離不開他們堅定的信念!我們的老師以前講過:成功=目標+堅持+行動,那時我不理解其含義,現在我懂了,這句話用在這些科學家身上,多么恰當呀,我要把它當成我的座右銘,永遠的記住這句平凡而偉大的話,永遠!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有著茅以升,林巧稚這樣的精神的對人類有貢獻的人。他們為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前進。我要向他們學習,將來成為一顆閃閃發光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