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的人總是以登上山頂為傲,站在高處,美景盡收眼底,仿佛自己成為了這世界的主宰一般。可是站在高處的目的便是為了享受高處帶來的“幸福”么。有人說是,也有人說不是,那就讓我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站在高處自然要享受。每次和家人登山,登上山頂便是最終目的。沒有一個人不享受站在高處感覺,當溫柔的山風撫去臉上晶瑩的淚珠;你宛如巨人俯視著山腳的小村莊,鮮艷的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當你雙手撫摸著天邊的雲,多么舒適啊。就這樣一直靜靜的享受下去吧。可美景總是會看膩的,你喔願意就這樣一直守著同一片藍天過日子么。

大部分的人對此是不情願的,於是也就有了一部分睿智的人。它們除了適當的欣賞美景外還會拋開這個高度,向著更高的地方前進。

“那個被蘋果砸暈腦袋的傢伙”我們都一清二楚,牛頓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她因為發現了引力,被人們譽為力學之父,面對潮水般的讚譽,她淡淡的說“我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站在高處,她沒有過多的沉浸在當下的“幸福”,相反它以謙虛的人格不斷指引自己.它努力追求更高的高度,最終他以一己之力推進了經典力學的發展,而這構成了經典力學的重要基礎。牛頓不於“高處”自我陶醉,而是向更高處前行譜寫了物理不朽真理。

莫言,不少人因諾貝爾獎了解他,謳歌他。可以這樣說,莫言大半輩子都在耕耘文學。諾貝爾獎是獎勵這隻老黃牛牛的一束鮮草,可這難道它就能心安理得品味起來,就此固步自封。不,莫妍沒有沉迷於目前的寫作高度,他發申明拒絕捧殺自己,他甚至為今年一場宣揚講座而苦惱。至今,她已經淡出了很多人的視野。莫言拒絕眼下的高度,是對文學之路深遠的追求。

站在高處,鳥瞰風景,眼下的一切都讓人心醉神迷。平庸的人選擇就此麻木自己,最終得來一腔苦澀。睿智的人選擇果斷離去,那時追求更高的高度,是對人格的不斷磨練,最終臻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