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魯迅高二作文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走進魯迅高二作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走進魯迅高二作文

魯迅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切真實的感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裡,瀰漫著封建黑暗的氣息,那個污濁的社會,不但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普通的“客群”,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爾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樣。

起初,面對日益衰微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和孫中山一樣在學醫,就在快學成時,魯迅先生才真正意識到:想要救國,光憑身體上的健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從思想上喚醒民眾,自由的束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縛。從那以後,魯迅先生便棄醫從文,真正開始從思想上讓民眾覺醒。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有無數的人因魯迅的文章而徹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圖讓魯迅先生“碰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依然拿起筆,堅定不移的寫著,即使前方有無數的暴風雨,他也會說“:我所走的路,為的是全中國的人民,,他們不了解我,我沒有怨言,我堅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對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在為革命做出偉大貢獻的同時,魯迅先生還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記》,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在若干年後的今天,在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們記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都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偉大貢獻。但是別忘了,還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以筆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革命家,魯迅。

魯迅是一個普通的人。

是一個站在我們中間的人。

是一個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我聽見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篇二:走進魯迅高二作文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佳句,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家庭遭受一系列變故,飽受人間冷暖的魯迅,認識到社會的腐敗,從而自強不息,成了一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是去紹興以前,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今天,我終於有機會來到魯迅故居參觀。

“到了!到魯迅故里啦!”我們像出籠的小鳥,下車後,飛奔向這次參觀的目的地_魯迅故居。踏上一條窄窄的石板路,只見兩邊是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肅穆莊嚴。抬起頭,是魯迅先生的半身像。我目睹了魯迅先生犀利的眼神,他仿佛在想:啊,為什麼當時社會那么黑暗?為什麼社會那么腐敗……我痛恨……我同情……在瀟灑的“魯迅故居”這四個字的筆鋒里,我情不自禁地走了進去。這時,原本高興的心情一下子變的低沉了。

穿過一條幽深的長廊,便是富麗堂皇的魯迅故居。十分氣派的大客廳里,一張張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顯得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圖畫,顯得豪華;一盆盆盆景,顯得充滿生機,不在死氣沉沉。跨過門檻,那是後院,我體會到了“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四角的天空”那是多么枯燥乏味,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眼界狹窄。在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魯迅和那些少爺朋友們,整天生活在大院裡的情景。走,去魯迅先生小時候讀過的私塾_三味書屋瞧瞧。

走過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四個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_三味書屋。

再走進去,就是魯迅先生度過的私塾。瞧,那兒是魯迅先生的座位,由於不能過去,我只能隨便找了個座位,當一回小魯迅。我捧著《三字經》,搖頭晃腦的跟著先生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我仿佛看到魯迅先生當時讀書的樣子了,是那么投入,是那么傳神。穿過蜿蜒曲折的長弄堂,便是美麗的花園,那是魯迅兒時的樂園_百草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一堵矮矮的牆根……我想,這裡一定藏著無數的歡笑和嬉戲聲,不然魯迅怎么會寫出如此生動、如此精彩的文章呢?

我忽忽悠悠漫遊了一個下午,直至夕陽親吻著西山的時候,我才回到家。我想魯迅的精神是光耀神州大地,為世人所傳頌的。魯迅無愧於“民族魂”的稱譽。

篇三:走進魯迅高二作文

過去人經常講的一句話是:枕邊的閨房。讀書人總喜歡把書放在枕頭邊上,像毛澤東主席一張大床上,書放在床上占很大地方。我始終認為讀書對我們的心靈也好,精神也好,幫助是無可限量的。

最近我喜歡讀魯迅的作品,床前散放著一些,小說也罷,散文也罷,雜文也罷,睡前只要看上一二千字,心情馬上就安靜下來。讀著讀著,你突然之間覺得心中的那根弦被撥動了一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叮咚地響了一下,這就是收穫,這就是讀書的愉悅。

最欣賞的是魯迅的小說《示眾》,它是一篇比較特別的作品,沒有故事情節,沒有人物刻畫,心理描寫介紹,甚至沒有人物姓名,通篇只有一個動作“看”。在北京的一條馬路上,一個巡警用繩子牽著一個犯人,一大群人在圍著看。作品的重點就放在這些“看客”身上。炎炎烈日下,圍著看的有各種各樣的人,看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仰起臉看”、“詫異”地看、“研究”地看、“睜起眼睛看”、“竭力伸長脖子看”、“繼續看”、“回頭看”、“斜著眼看”、“看了又看”…。。看什麼呢,這樣爭先恐後,津津有味,一個犯人而已。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卻有“如鐵筆畫在岩壁”上的細節;沒有鮮明的人物性格,卻有觸目的看客形態,寥寥幾筆,就勾畫出看客的無聊的嘴臉和麻木的形態,並讓讀者去想像、去思考、去補充。

《祝福》放在床邊,每每翻閱,便有不同的感受。祥林嫂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有人曾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因為她在春天將近的時候失去了一切,其實她豈止沒有春天,她一無所有,就像千百年來那些普通的婦女一樣,祥林嫂是從屬於丈夫的,在祥林死後,祥林嫂成了婆家的一件商品,是可以賣掉換一筆錢的。祥林嫂本能選擇了逃跑,只為掙得一個自由身。由此,她在魯四老爺家吃苦耐勞。但祥林嫂終究沒有逃脫,她被婆婆綁架回去賣到了山里,被迫再嫁,當祥林嫂再一次站到魯四老爺家的堂前時,境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阿毛的死使祥林嫂的精神遭到巨大打擊,其次是魯鎮人對她態度的冷漠,最後,也是最關鍵一點,祥林嫂喪失了擺放祭品的權力,喪失了參與祝福的一切活動。

魯迅曾經說過“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祥林嫂當然不是清醒過來的人,她只是沒有從昏睡直接進入死滅,本能地在熟睡中翻了翻身,結果就死得極為痛苦。

讀完了《祝福》,我又讀了《孔乙己》,讀了《狂人日記》,讀了《阿Q正傳》……一個個悲劇人物的命運便展現在我眼前,他們一生受盡了命運之手的擺弄,但最終撲倒他們的不是命運,而是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滋生出的吃人的怪物。

每閱讀完一部作品,覺得自己又向魯迅先生走近了一步,更深刻地體會到魯迅作為傑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的深刻和偉大之處。在我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創作中,關注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與不幸,是“為人生”作家們的共同主題,如果說茅盾、葉聖陶等主要是“哀其不幸”,那么,魯迅的小說更多的則是“怒其不爭”,即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要畫出這樣沉默國民的魂靈來”、“揭起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夜闌人靜,捧卷閱讀,魯迅的作品百讀不厭。

篇四:走進魯迅高二作文

魯迅的一生,是堅韌戰鬥的一生,也是勤奮工作的一生。他一生的著述和翻譯,真是浩如煙海、洋洋大觀,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魯迅,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從國小開始就接觸魯迅的文章和各類歌頌他的詩文,但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太遙遠,使我們無法想像。今天學習了《魯迅自傳》,又一次更進一步了解他的生平,我對魯迅的了解才又近了些。

魯迅,一個從深沉的黑夜裡,高舉熊熊火炬,勇敢的殺伐過來的戰士的形象:倔強的頭髮,冷峻的橫眉,如炬的目光,濃黑的鬍鬚,還有那令人生敬的嵯峨的氣度。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封建的思想文化,封建的道德倫理,成為幾千年沉積下來的一種可怕思想,成為影響人們思想的一種可怕痼疾,而魯迅卻能在如此的環境中學習並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真謂之為我們的榜樣,也正是因為魯迅看到這種可怕思想對人的羈絆,所以才棄醫從文,決心醫治人們的想法,挽救落後的國家。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亘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對象。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裡當然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雜感集。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麼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個態度並不算錯。北洋軍閥執政若干年,誰又能對現狀滿意?問題是在,光是不滿意又當如何?我們的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瘡,怎么辦呢?慢慢的尋求一點一滴的改良,不失為一個辦法。魯迅如果不贊成這個辦法,也可以,如果以為這辦法是消極的妥協的沒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總得提出一個辦法,不能單是謾罵,謾罵腐敗的對象,謾罵別人的改良的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而魯迅的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