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2024年高考滿分作文

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把關,也是全國最公平的一次測試,是考生的一次人生的拼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考生將來的命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2024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供大家參閱。

2024年山東高考滿分作文:價值觀念決定選擇

“生活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渴望,渴望不斷上升,變得更偉大而高貴。”杜伽爾這樣定義人生,在生活中,人們帶著渴望不斷追尋,有的人在物質的享樂中迷失自我,深陷無盡的物質渦流,而有的人樂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貴。人生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了選擇的不同。

人們因為精神的高貴而選擇堅定前行的生活。畫家、作家木心客居紐約時期,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在異國他鄉開講“世界文學史”,忽忽長達五年的一場“文學的遠征”,開講時六十二歲。他的一生,密集伴隨愈演愈烈的文化斷層。他在累累斷層之間、之外、之後,木心始終將自己儘可能置於世界性的文學景觀,倘若不是出走,這頑強而持久的掙扎,幾乎瀕於徒勞。木心說“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這也是木心留給世界的禮物,文學的福音書。

生命總有一種情懷,是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生活里,如木心這般“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行動,生活困苦卻樂在其中。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成功未來而不懈努力著,樂享精神的情懷,人生價值觀念不同,讓木心和“木心們”帶著渴望,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渴求物質的價值觀念讓人們深陷物慾橫流的漩渦。當人們被物質生活所綁架的時候,人們也就束縛了生活的快樂,每天愁苦於難以滿足無盡的物慾,逼迫人們選擇生命的彎路,如陳希同、劉志軍、王錦思等,走向毀滅的結局也正是因為人生價值不同選擇就不同。

於貪官如此,於社會生活亦是如此。當今社會,眾多本應該踏踏實實做學問的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深陷論文抄襲、學術剽竊的泥潭,在物質利益的價值觀念里中,捨棄了精神的追求與渴望,既失去了學術的靈感,也喪失了生活得快樂,為了快速的獲得所謂的成功和名利,讓他們放棄了自己本應該堅持的學術道路。對每個人而言,決定成功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如勤奮、天賦、價值觀念等等,勤奮、天賦能夠決定生命的厚度,用堅硬的行動加快成功的步伐;而樂享精神的價值觀念能夠決定生命的靈感,選擇生命的從容淡定。我想,與其追求物質利益的“快“,倒不如堅持精神情懷的”慢“,選擇精神富足的價值觀念。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節,而人生的新生季節,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羅這樣定義青春。身處於青春的我們面對生活的選擇,唯有堅定正確的人生價值,樂享精神的情懷才能真正充實自我,走向成功的境界,讓人生走的坦然而精彩。

2015廣東高考滿分作文:知自然,亦要“感”自然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處流傳著幾張關於黃金風鈴木的圖片。圖中的花簇一片金黃,一朵朵花倒掛著像一個個風鈴,很是招人喜愛。可顯然幾張圖片根本滿足不了我的欲望,我一邊上網查著黃金風鈴木的花期,一邊籌劃著名周末出遊親自擁抱一場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進步,為人們認知自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輕點滑鼠,便可查花木屬性,打開電視,便可知雨雪陰晴。科技向人們傳遞著“足不出戶知天下”的理念,卻讓奔走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勞碌眾生以為憑此便可盡得自然。他們以為冰冷玻璃背後的幾個符號、幾張圖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從中可收穫古人常說的能潤澤心靈的自然甘霖。殊不知,這種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只能讓他們看到“黃花”就認為是油菜花,聽到黃花梨木只會想到砍了賺一筆,見到木棉花只會撿回家煮一鍋去濕湯。對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體會,注定他們也無法獲得自然的恩賜,所以他們的心靈依舊貧瘠與乾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櫃中失去生氣的標本,它是鮮活的,立體的,有聲有色、甚至有語言有情感的。而這些,必須走出去,投進自然的懷抱才能體會得到。你可以在電腦上搜尋出很多關於“長江”的解釋詞條,卻無法感受到親臨長江時的心境壯闊,也無法體會江水翻滾著詮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時間意義;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開電視看著一派田園風光,卻無法感受到身臨田園的心曠神怡,也無法收穫山水煞費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的一刻明淨安謐;你可以通過手機玩著虛擬的種菜遊戲,卻無法感受到親手收割莊稼的豐收喜悅,也無法真正領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諦。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寫景詩的鑑賞題。只知道答題術語還不夠,還需要對詩歌意境正確且深入的領悟。答題術語的獲得很簡單,翻翻教科書就能掌握,這就像通過科技途徑去認知自然。這種途徑能幫助我們更好組織答案,卻不能助我們拿到滿分,它充其量只是“知”,並未做到“感”。必須要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詩歌的靈魂,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對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這一“感”字,必須走進自然,與自然共呼吸、同對話,讓清澈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血液,讓芬芳的花香盈滿我們的衣袖,讓飄落的落葉漾開心湖的漣漪。只有把“感”與“知”結合起來,通過“感”促進“知”,通過“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讀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鮮活起來,才能使自然滋潤我們心靈的同時發自內心地守護自然。這是感知自然的圓滿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終歸宿。

我感激科技讓我認識了美麗的黃金風鈴木。通過微信把圖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曉這份美麗。然後明年三月讓我們相約去看黃金風鈴木吧,徜徉在金黃的海洋中,跟隨一個個“風鈴”一同起舞。那時你會發現,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

2024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感知自然,近思遠慮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確,大自然的景物總是靈動而又變化莫測,正如遠處忽明忽暗的天空,又如近處婆娑多姿的木葉,令人琢磨不透,浮想聯翩。我們每天都與大自然共處,似近而又無知其真面目,也許只緣身在此山中吧。可當每次在電視中隨著鏡頭一覽無數的盛景,更了解它的歷史和知識,又覺它非遠,是大自然與我們捉迷藏嗎?還是我們的心本身就沒有走進過它的懷抱!

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初春,走進雲台花園,偶遇晴雨交錯,雲捲雲舒,伴著多變的天氣,徜徉在自然的懷抱中,其實這裡的的景致已非天成,忽然傾盆的大雨使我躲進知識花卉的海洋,我第一次知道蘭花有上萬品種,對稱的花瓣呈現多彩的斑斕,這“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蘭是中國的原產,仿佛回到2千多年前的深谷幽蘭,蘭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正與君子的人格相像,無怪乎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蘭願與之為伍。記得梭羅《瓦爾登湖》嗎?那裡的湖水樹影倒影,清香四溢,讀著你都能感知到這遙遠“綠色的聖經”的魅力,你能都能感到與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的甜蜜和受惠。只帶一把斧子就能在深林里生活多年,這是怎樣的深思熟慮和對自然的敬畏,黎明傍晚、陽光雨絲,還有那清澈如許的湖水,梭羅正是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和觀察,在寧靜中思索著生命的本質。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志在四方的徐霞從年輕時候起,用大半生遊歷了半箇中國,客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出生入死,最終完成一本真正的感悟自然宏偉巨作——《徐霞客遊記》。他仗劍遠遊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一直在賜予人類靈感與啟示,當我們身臨其境時,境中每一種生活都是精神的更新。還記得春天在仙湖植物園中的泛舟蕩漾,夏初在洪湖苑裡觀賞荷花的綻放,三秋漫步海陵島碧波萬頃的大角彎令人陶醉。近於自然,然後頓悟自然。正是有了大自然的無私恩賜,老子才提出“道法自然”,進而悟出“無為而治”的治世思想;也正是被初春的景致召喚,詩人謝靈運靠近了自然憑窗而坐,於是有了“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更是有了大自然的無私恩賜,鑄就有了唐人山水田園詩的輝煌。

驀然回首,芳草萋萋春已逝,陰陰夏木正當時。大自然的美永遠追隨著你的身邊,即使,鴻波洶湧,荷殘葉落,她從來沒有走遠,就在我們的身臨其境中,也在我們的網路書本之間,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海棠依舊嗎?那是逝去的青春年華;月明星稀呢?那是30多萬公里漫漫追求。感知自然,近思遠慮,自然就會與我們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