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 道德指向性和規定性單一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的一堂寫作課上,徐江老師給在座的一年級新生列出了一組法國高中作文會考題目:《我是誰》、《“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利》、《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局限》、《試分析休謨———“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台下的學生們有點兒發傻。這組法國高中會考的作文題讓他們耳目一新。

一位學生說,經過寒窗12年的訓練,自以為見過命題作文無數,可是當我審視這幾道題,才發現那些我們爛熟於胸的題目是多么簡陋淺薄。2002級本科生丁穎磊說:“這樣的作文題,洋溢著靈性與人文關懷,直指人類的靈魂世界。”

11月18日下午,一場“話題作文反思研討會”在南開大學文學院舉行。與會的主角就是那些今年剛剛通過聯考升入大學的大一新生。

剛經歷過聯考的同學們,對作文題還是記憶猶新。2001年的聯考作文是一青年攜帶7樣東西上船,由於超重必須捨棄一種,在健康、財富、智慧、美貌……中,青年最終拋掉了“誠信”。2002年的聯考作文是說一個人在攀登雪山過程中救了一個昏迷的陌生人,後來兩人相互扶持著走出雪山,以“心靈的選擇”為題作文。

一位姓徐的同學說,作文“心靈的選擇”出題者無非是讓你不要自私,要為他人著想,你可以搬出感人淚下的句子,你可以悲憤激昂地呼籲,也可以不動聲色地勸導,但終究不能擺脫這個框子。在這個意義上,應試者實際沒有自主權,不能有個人觀點。而比較來說,法國高中會考的作文題則顯得抽象概括,哲學意味和思辨性很強,能引發你個人的思考。

天津海河中學的特級教師邢永慶介紹,近些年來,聯考語文作文在命題方面也經過多次改革。最初是命題作文,它最大的不公平之處在於,題目被猜到的可能性較大。後來是材料作文,依據材料自由選擇角度。這類作文使學生髮揮的餘地更大,但它的弊病在於,閱卷人的個人因素會過多影響分數高低,導致評判標準難以掌握,容易形成事實上的不平等。

邢老師說,近幾年的聯考改成話題作文,應該說這是一種比較好的題型,既有材料又有話題,題目顯得更靈活,但目前這類題目暴露出來的一個缺點是,出題人的主觀導向和道德指向性太強。

正如很多同學所說,寫作文首先要考慮的不是真情實感,而是跟閱卷老師打心理戰。學生劉璐說,在我們的中學裡,語文教師都會“諄諄告誡”學生,要揣摩出題人的心理、出題人對題目的理解及定位,說得嚴重一些,這是一種思維叛變,是對自我個性的背離與抹殺。

參加過兩次聯考作文閱卷的南大中文系李潤霞老師,說到一件對她震動很大的事情。

在評閱今年的聯考作文時,有一個考生在作文卷的答題紙上只寫了六個字:“沒意思,不寫了!”那個大大的感嘆號,經常會出現在李老師的眼前。她非常同情這個用前途來對自己不喜歡的作文題目進行反抗的同學。李老師坦言,在評閱作文的時候,她接觸到最多的就是“三無作文”,無情之文,無心之文,無才之文,如果能偶爾讀到一篇好文章,就會覺得一天沒有白過。

擔任了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審的南大中文系系主任喬以鋼教授說,儘管“新概念”已經不再和聯考掛鈎,學生的熱情還是一年比一年高漲,就是因為他們平時的寫作都必須“規規矩矩”,難得能寫他們真正想說的話。

學生馬暢說:“作文就像是採礦,老師把題目這座礦挖得深,學生就會在礦中開採出煤、石油、天然氣、石英、雲母或鑽石等多種多樣的礦藏;如果學生只能在一點點小坑中開採,大概就只能採到沙土或者石塊了。”

還有學生說“作文的題目應該像是一座橋樑,為出題者和應試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雙方在題目所規定的範圍內可以展開平等對話,沒有單一的道德指向性和規定性。”“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只要有合理的解釋,能自圓其說。觀點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判斷文章高下的標準是論據是否充實、論證邏輯是否縝密。”這是同學們嚮往的作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