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一位外國攝影家說:“生活中的一切,無非是光和影,當你看到一束光線從窗戶射進,你要立即想到其陰影,兩者不是獨立存在的。”一位中國詩人說:“有人在陽光下/低著頭只看見陰影/有人在陰影里/往遠看全是陽光。”看來,“光和影”跟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而不同的人對此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你對這個問題又是怎么認識的?有什麼富於個性的體驗?請以“光和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⑥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題目中外國攝影家的話,在提醒考生有光必有影,有影必有光,兩者互為條件;中國詩人的話,則用“光和影”來比喻生活中的人和事——不同的人由於觀念不同,面對同一種現象卻看到了不同的結果(側面)。要特別注意的是,無論是攝影家還是詩人都承認“光和影”的基本關係,即兩者是同時存在,相互依存的——這便是本文立意的一個基點。

如果文章的立意、選材偏離了這個基點,就容易離題或偏題;而僅僅去證明這個其實無需再做證明的基點,又會失去寫作此文的價值。對考生來說,要做的是在話題範圍內,去尋找或開拓自己的立意和選材的空間。比如,做一番因果的推斷。既然光和影是相互依存的,那么便可以有如下的思考:①認識一個事物,既要看到它的“光”,也要看到它的“影”;②即使身處陰影之中,也要望見光明;③向著光明前進,不必計較身後的陰影;④臉上灑滿陽光、春風得意的時候,別忘了身後的陰影;⑤只要心中充滿光明,陰影總在自己的腳下……任擇其一,作為文章的立意。還可以換一條思路,比如,“感謝這燈焰的光輝,但別忘了那掌燈者堅忍地佇立在陰影中”(泰戈爾),“在每個人的身上/陽光同樣的明亮/在每個人的心中/陰影卻有淺有深”(杜運燮),借鑑這些詩句,能獲得新的靈感。

[佳作示例一]

讓心靈充滿陽光

■施姍姍

我的心常常在黑夜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題記

青山有綠水相依,明月有眾星相陪,白雲有清風相隨。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伴侶,而與光明不離不棄的卻是陰影。

造物主在創造這個世界的時候,本來就把光和影這兩樣東西同時交給了人類。所以,當你徘徊在寒冷的隆冬時,你才可以期盼陽光的溫暖;當你佇立在炎炎的夏日下,你才可以懷念陰影的沁涼。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總會特別美麗,因為有了黑夜的陪襯;星光下的夜格外迷人,因為有了星光的點綴。可以說,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倒映出的正是一幅現實世界的圖景:“光與影有著和諧的鏇律,仿佛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但是,當這種光與影的遊戲在心靈世界演繹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那么輕鬆了。一旦生命的陽光在你眼前消失,陰影便會永駐你的心頭;而讓心靈充滿陽光,陰影就會被你踩在腳下。

“只有一點微弱的燈光,就是那一點仿佛隨時都會被黑暗撲滅的燈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長長的路”——這是巴金在述說。他當時所處的是怎樣的年代喲!滄海橫流,風雨如晦……人們難免望不見前程,看不到希望,這時我們需要自己點亮一盞燈。它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也會給寒夜裡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正是這一盞希望之燈,引領著巴金和無數的人走過了那個陰暗的年代。

“我將再次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這是海倫·凱勒的渴望。與陽光失之交臂的她,無法目睹絢爛的旭日,無法凝視友人陌生又熟悉的臉龐,無法欣賞由黑夜變成白天的奇觀……然而,陰影下的生活泯滅不了她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她用心靈的眼睛尋覓陽光的蹤跡,用心靈的觸角描摹陽光的繽紛,於是,她成了世界上最“陽光”的女人,為萬眾所矚目、所景仰。

或許我們比巴金幸運,或許我們比海倫健全,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陰影也常常會不期而遇,也許只是一次考試的失利,也許只是一場與同伴的口角,也許只是與父母的一個小小的摩擦,我們的心空頓時烏雲密布,暴風驟雨即將降臨。其實,只要在奮鬥,希望之光就會在前方招手;只要在生活,友情和親情之光就會與我們長久相伴。

因此,讓心靈充滿陽光,把陰影踩在前行的步履之下,這才是我們應取的人生姿態。

[佳作示例二]

執手萬年

■陸宇佳

許多年後,當光再次注視這個明暗交織的世界時,將會想起那一刻所發生的一切。

那天清晨,光對早已厭惡至極的孿生兄弟影發出了最後通牒,請他離開自己。影雖然由於外表不佳,常被人曲解為骯髒、墮落,內心世界卻十分善良。此刻,他面對如此固執的兄長,不忍爭辯,對他說:“請你先跟我去幾個地方吧!”

巴西里約熱內盧貧民區。

在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的盡頭,是一所終日不見陽光的房子。煙霧繚繞的屋內,有一大群人圍在一張破桌子前賭博。懊惱的罵娘聲、放蕩的狂笑聲此起彼伏。屋角,幾個酒鬼已經爛醉如泥,癱倒在地。旁邊一個剛吸了毒的青年正在“High”的狀態,全身不自主地抽搐著。

影望著臉上寫滿嫌惡的光,說道:“這些可憐的人得不到光的恩賜,只能生活在我的陰影中,只有你能解救他們,我怎能離開你?”可光仍是一臉不屑。

公元前4世紀,希臘。

亞里士多德天才的智慧如同光芒一般照耀著愛琴海畔的人們。他們篤信亞里士多德的一切理論: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重物比輕物下落速度要快……從未有人試圖去尋找這耀眼光芒背後的陰影,於是,人們就在這隻依靠表象推斷出的錯誤理論指導下,盲目地探索了約兩千年。

這一次光的臉略有些紅。影直視他的眼睛,對他說:“失去了判斷標準的真理是不可靠的,而沒有約束的無限光芒更是危險,兄長你想過嗎?”說完便將光帶至第三個地方。

20世紀50年代,美國。

年近七十的愛因斯坦坐在書桌前,翻開手稿,再次對《相對論》作起了修改。在那個時代,《相對論》就像太陽一般讓其他所有科學成果都為之暗淡,但愛因斯坦仍不懈地在光明中尋找陰影,想要將它打磨得盡善盡美。當他離去時,他留給後人一部幾近完美的傑作。

影看了一眼滿臉尷尬的兄長,緩緩說道:“智者絕不會迴避陰影,相反,他們會積極去尋找陰影,因為這才是他們尋求光明的動力所在。而你,兄長,一直是位智者啊!”

此時已是夕陽西下,望著在地上被拉得長長的弟弟,沉默良久的光終於開了口:“我明白了。因為我的存在世間萬物才不至於完全絕望;而你的存在卻使萬物不斷追尋光明。我願與你共享世界。”於是,黑夜降臨,那是光影平等相處的真正開始。

[教師點評]

在話題的範圍之內,任自己的思想自由翩飛,寫作主體的地位得以確立,因此立意、取材、構思都顯得自信而從容,語言運用也較流暢自如,這是兩篇習作共同的優點。但它們在表達上卻各有特點。《讓心靈充滿陽光》是規範的議論文。第1、2兩段是“起”,先說光和影的依存關係,進而提出中心論點;第3、4兩段是“承”,舉例論證;第5段是“轉”,針對中學生的實際,作進一步闡發;第6段是“結”,重申論點,收束全文。《執手萬年》借鑑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表現方法,不僅開頭借用了《百年孤獨》的經典句式,通篇行文都帶有“魔幻”的痕跡,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但這一切又不是機械地套用,而是有效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延伸練習]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讓我們傾聽遙遠的歌聲:“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子哥啊求求你,不要翻進我園子,不要攀折檀樹枝。哪裡是我吝惜它,只是害怕人閒話。仲子哥啊我想你。別人知道要說閒話,叫我心裡真害怕。)你聽了這段《詩經》里的歌聲,對“人言可畏”是否有了新的認識?請以“人言可畏”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點撥:“人言”為什麼“可畏”?面對“可畏”的“人言”,是妥協還是反抗?妥協是否全無意義?反抗又將如何進行?思考諸如此類的問題,你一定會找到立意的自由空間,但無論如何,你得寫出你自己的“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