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死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

“最近怎么樣?”“還行。”

“還有錢用吧?”“有。”

“沒跟弟弟打架吧?”“沒。”

“要用功讀書。”“嗯。”

“要早點睡覺。”“嗯”……

這是龍應台與她十七歲的兒子的一段對話,也是天底下父母與子女最常見的一段對話。彼此相連,卻無話可講;同處一室,卻無甚可談。這不是科技的錯,不是使用者的錯,而是全體現代人的困境。

這個時代有一種切割的力量,孩子和遊戲在一起,大人和朋友,微博在一起,老人感到自己不屬於親人,甚至不屬於這個時代,憤然摔盤離席。於是溫暖的“團聚”變成了“錯愕”,場面異常尷尬。

魯迅曾哀嘆:“我們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層可惡的厚壁障了。”的確,現代人的自給自足養成了“孤獨依賴症”,而手機,正是這饑渴患者手中致命的鴆酒。手機,給人一種“相聯繫”的錯覺,扁平的螢幕,呈現給我們的是二維的世界。不斷地低頭,像淘金人在泥沙中努力找尋黃金,卻不知寶貴的親情,亦在身邊流失。

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另一個人,無論他是誰。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最喜歡吃的一道菜?有誰知道父親或母親的生日?父母的愛只是單向的,甚至有些封閉,因而老人往往像孩子般感到無助和孤獨。手機的便捷讓我們忘記了與親人深入長談的可貴,忘記了書信曾帶給人們的溫暖與感動。傅雷曾坐在桌前對著家書流淚,龍應台更是在給兒子寫信時潸然淚下……那種帶著些許沉重的情感,可能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融為最美好的記憶。可如今,都被從簡從略了。

“我們將死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尼爾?波茲曼如是說。我們自以為緊跟最近新聞便不會落伍,自以為關注微博便可了解世界於股掌,其實,我們是被自己的欲望所牽絆,被自己的空虛所套牢。那窄窄的螢幕,讓我們成了自己的囚徒,被親人所流放!在精神的荒野里摸索,觸碰著一個不真實的指尖上的世界。

讓手機走開,讓親情與關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