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求是精神驅散學術界陳腐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主席如是說。丁肇中先生說:“如果要證明理論是對的,那就做試驗。”這兩位人物的話都在詮釋著同一個精神――求是精神。這樣的精神,放在今天更有現實意義。

我們往往看到事情的開始與結束,卻看不到事情發生的過程。只有抱著專家現成理論的過程,而沒有實驗驗證現成理論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本就是科學探究的大錯。追求這個過程的正確性,才是學術研究人員們應該著力之處。追求真理的過程往往很複雜也很簡潔。正如丁肇中先生,面對的200餘種理論,面對數額龐大的推測,他指點學生的只是繼續實驗,最終通過實驗和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我想,正是他這種求是精神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站在科學的巔峰。

然而,現在的學術界,似乎早就失去了這種求是過程和求是精神。就拿大學生畢業論文來說,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理論不符,要么驚慌失措,面對專家理論和實驗數據的差錯,抱緊現成的教科書,表現出一副唯專家結論是從的習氣。甚至,按照書上的結論,胡亂改幾組實驗數據上交,敷衍了事,表現出更惡劣的杜撰實驗數據、自欺欺人的腐敗習氣。連多做幾組實驗、多求幾組數據的實證勇氣都沒有,何談推翻專家理論的勇氣?

求是精神使我們從茹毛飲血的原始人變成了現代人,它使我們原本愚昧無知的頭腦變得充滿智慧。唯有求是精神,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唯有求是精神,可以將那片散發著阻礙社會發展、窒息文明進步、戕害人們心靈的學術陳腐霧霾驅散。

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造假作偽的學術時代,我們是否該塑造一個學術界新氣象,還學術界一個新的面貌,值得每一個學術研究人員乃至每一個社會公民思考之,內省之,覺悟之,行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