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聆聽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上天賜予人兩個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聆聽少說話。”人活在世上,表達與聆聽是兩件要務。表達與聆聽像是鯤鵬的兩隻翅膀,只有相互協調配合,才能“扶搖直上九萬里”。然而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一味地表達,真正願意聆聽的人少之又少,當所有人都陷入言語世界帶來的悲涼,那么狂歡也變成了一群人的孤單。趁當今世界還未偏離太遠,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在眾聲喧譁中保持聆聽者的姿態。

學會聆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美德,是一種積極親和的姿態,是一種虛懷若谷的智慧,更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心境。

多一些聆聽讓我們不自滿,在謙遜中成長,提高自身修養。雪萊說:“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聆聽可以涵養人的性情,曠達人的胸襟。季羨林曾做客央視《百家講壇》,當主持人問起如何才能擁有豐厚的文化積澱和美德修養時,季老說:“在這個問題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徑可走,以我之見,學會聆聽當是最好選擇。”季老被奉為“國寶”“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可他並未自滿,仍然懷著謙卑的心在眾聲喧譁中選擇聆聽,始終保持著聆聽者而不是講說者的姿態,溫文儒雅,默默前行,讓季老多了一份獨特的人格魅力。

多一些聆聽讓我們不狹隘,在學習中成長,了解外部世界。聆聽可以增加生命的高度,開拓人們的視野。在當下,人們稍有學識便迫不及待地想去表達,以求揚名立萬,卻因此耽誤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林清玄卻能遠離塵世的侵染,上山聆聽茶農的生活感悟。在聆聽中,林清玄懂得了生命的智慧,他認為人活在草木之間,應學會灑脫,保持平和的心態,無欲無求,求得一生的寧靜。學會聆聽便是學會了在茫茫塵世中參悟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聆聽為我們打開了認知的大門,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而高遠。

多一些聆聽讓我們不浮躁,在沉靜中成長,避免失去自我。處於靜中,一切沐浴著閃亮的光環,然而現實恰恰相反。口若懸河的宣講仿佛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特徵,每個人都急於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本身沒錯。但,如果時時刻刻都在發表自己的見解,不去聽取他人的意見,那便是浮躁左右了心理,牽扯了行為,亂了心,攪了興……沒有人安靜聆聽的時代是可悲的,因為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說,思想多但卻失去了交融,觀點新卻沒有了碰撞。人們缺乏理性的支配,喧鬧,炒作,互黑,抨擊,人人叫喊著、嘶吼著,儘自己所能發出最大的聲音,但最後卻都歸於無聲――沒有人聽到他在說什麼。這樣的時代即使表面繁華,但令人心生悲涼;表面多元,但人們內心空乏。

如今有誰還會認真聆聽他人的聲音不去打斷?有誰還會克制內心的衝動將意見保留到最後?有誰還會甘心做一位默默無聞的聽眾?時代缺乏這樣的聆聽者,卻又不能沒有這樣的聆聽者,是他們讓這個社會脫去浮躁的外殼,回歸原本的社會。

時代前行,每個人都應該做眾聲喧譁中的聆聽者,不要再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用耳朵聆聽,用心靈感受,專心、耐心、虛心、用心、細心,讓聆聽的一切入畫、入詩、入夢,讓生命的月光盈盈淺淺,讓聆聽猶如節奏明麗的鼓點,敲打你我的心靈,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