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魚與求漁

授之以漁是智者的方式,求人以魚是愚者的行為。

求無水之魚,坐享其成是人性的弱點,更是人性的劣根。很多人在取得一點點成就之後,不是乘勝追擊,求有水之漁,努力創造更偉大的事業,而是驕傲自滿,忘乎所以,將其自身的優勢丟失殆盡,最終失敗。這便是愚者宿命式的悲哀,是他為自己的靈魂套上了無形的枷鎖,卻又遲遲找不到讓自己解脫的鑰匙。愚者掙扎著,痛苦著,如同一個作繭自縛的蠶蛹一般,一天天憔悴,蒼老,困頓。

天才的漁翁翩躚在藍色的海洋,嶙峋的身姿誘惑了多少古典的喟嘆。飛蛾的追求值得讚美,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浸在油中,再最後的一瞬,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熱。

求無水之魚,如同企圖一夜暴富,一蹴而就,一睜眼滿懷滿抱,滿箱滿櫃,滿坑滿谷,而為了欲望付出的努力又太稀薄,均攤到每個欲望上的收穫又哪能不稀薄?求有水之漁,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魚”與“漁”三點之差,差出了人生的殊途。無水之魚,客觀存在,伸手可觸,是實實在在的盤中餐,有水之漁成於無形,是循序漸進的生存手段。無水之魚終有乾涸的一天,有水之漁則淵源流長。

無水之魚好比是書本知識,會在時間的磨蝕中退化,愚者卻痛苦地默記,那么感悟就是智者醍醐灌頂的漁桿,就是有水之漁。智者感悟“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的微笑,感悟“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彷徨,使得心靈得以升華;智者感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朦朧,感悟“念橋邊紅花,年年知為誰生”的慨嘆,使得生命得以升華。

可是,水至清則無魚,水中沒有魚兒,漁桿又拋往何處?無紮實的書本知識,感悟又從何出?求無水之魚的貓兒填充了肚囊,隨著桶中魚兒的減少日漸消瘦,然後百轉焦急,無能為力,坐以待斃;求有水之魚的貓兒忍飢挨餓,垂釣於河岸,久久沒有魚兒上鉤,最終握著漁桿痛苦餓死。

所以,無水之魚是有水之漁的物質前提,有水之漁能夠不斷獲得無水之魚。只有充分利用物質基礎,才能將技藝發揮至及至。